月销4万辆的小米汽车驶入十字路口

月销4万辆的小米汽车驶入十字路口-有驾

一边是持续攀升的交付量,一边是难以忽视的安全质疑,小米汽车的2025年冬天,冰火两重天。

“小米汽车又卖爆了!”2025年10月,小米汽车再次交出月交付量超4万辆的成绩单,这是继9月首次突破4万辆后,小米汽车再次站稳这一量级。

在竞争白热化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小米凭借SU7与YU7的双车布局,成功跻身新势力第一阵营。

然而,数字的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博弈:本应同步上扬的股价,却在10月一度暴跌超20%,市值蒸发逾2800亿港元。资本市场与销售数据走出了两条截然相反的曲线。

01 销售狂飙:小米汽车交付量再破4万,双车战略显成效

小米汽车的崛起速度,超出大多数人预期。2025年10月,小米汽车交付量再次突破4万辆大关,继续保持9月份以来的强劲势头。

这一数字标志着小米汽车已稳稳站在新能源阵营的第一梯队。

从具体车型看,10月SUV市场的最大黑马非小米YU7莫属。这款车以33662辆的零售成绩一举夺下SUV销量冠军,环比增幅高达50.5%。

YU7自2025年7月开启交付后,仅用三个月时间实现累计交付超4万辆,与SU7形成“高低搭配”的合力。

SU7的表现同样不俗。在轿车市场,SU7系列持续热销,截至11月11日,REDMI K80是国产手机销量第一,而小米汽车则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小米汽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产品矩阵的精准布局。SU7作为品牌首款车型,凭借“性能对标保时捷、价格锚定中级市场”的差异化定位,迅速打开市场。

而YU7则通过更亲民的价格与家庭用车场景的优化,进一步拓宽用户基础。

更值得关注的是,小米汽车的平均售价稳定在25万元级别,这在当前以“价格战”为主导的市场中尤为难得。通过“高端化定位”与“规模化交付”的结合,小米试图打破“高销量必须低毛利”的行业魔咒。

02 资本市场的分歧:销量攀升为何难阻股价跌势?

然而,销量的辉煌并没能完全提振资本的信心。2025年10月,小米集团在港股市场经历了一轮大幅回调,股价暴跌超20%,市值蒸发逾2800亿港元

这与其节节攀升的销售数据形成了鲜明对比。

资本市场的担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市场对小米汽车前期订单“含金量”的质疑。YU7在6月发布时曾创下开售3分钟大定破20万,1小时逼近29万的惊人纪录。

但随之而来的是长达57至60周的交付周期,近乎一年。

这种“画饼”与“兑现”之间的巨大鸿沟,让市场不禁怀疑前期海量订单的可持续性。随着等待时间的延长,消费者退订率攀升,竞争对手也趁机“精准挖角”,打出“退小米定金,我来补”的营销策略。

另一方面,小米汽车的盈利能力尚未得到完全验证。2025年上半年,小米汽车业务总共亏掉了8亿元。

换算到每台车上,第一季度平均每卖出一台车要亏约6600元,到了第二季度,平均每台车的亏损降到了3700元左右。

虽然亏损正在收窄,但毕竟还在烧钱阶段。资本市场对于小米汽车能否如期实现盈利,仍持观望态度。

03 生态赋能:小米汽车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米汽车并非赤手空拳应战。其最大的差异化优势,正是“人-车-家全生态”的闭环体验。

数据显示,超过七成SU7用户同时使用小米手机,超过半数用户看重其与智能家居的无缝连接功能。通过米家APP,用户可以远程操控车辆和家居设备,这种生态粘性成为小米抵御行业周期波动的重要支撑。

小米的AI语音模型已全面嵌入智能座舱与IoT生态,支持多轮对话、方言识别与场景自适应。汽车不再只是出行工具,而是智能生活的移动枢纽。

在渠道方面,小米也利用其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经验,实现了降维打击。截至10月底,小米汽车已在全国125城拥有424家门店,覆盖体验店与交付中心。

其渠道下沉战略正加速推进——10月新增22家门店,11月计划再拓展17家,逐步覆盖吉安、临汾等低线城市。

供应链方面,小米借助其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经验,把手机供应链60%的资源直接搬到了汽车领域,把SU7从立项到交付的时间压缩到3年,比传统车企的10年周期短了近70%。

这种高效率,正是小米汽车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规模化交付的关键。

04 信任危机:安全质量成小米汽车最大拦路虎

然而,小米汽车的跨界基因也带来了诸多挑战。2025年,安全阴云一直笼罩着小米汽车

3月,安徽高速一辆SU7发生碰撞后爆燃致3人死亡;10月,成都再发类似事故。两起事件的共同点是:碰撞后车辆迅速起火,车门无法打开,救援困难。

这些安全事故不仅引发了公众的担忧,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缺陷调查下,小米不得不召回11.7万辆SU7,承认L2辅助驾驶在极端场景下风险识别不足。

更让车主不满的是,小米通过OTA更新限制了车辆马力输出。超过300名车主组建维权群,要求无损退车。

有车主测试发现,SU7 Ultra价值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其宣称的“双风道高效导流”功能与实际效果不符。

在用户口碑方面,J.D. Power发布的2025年中国汽车品牌口碑指数显示,小米NPS净推荐值仅为44.6分,虽跻身行业前五,但未达到新能源豪华品牌平均分。

这些问题的根源,或许在于互联网思维与汽车产业逻辑的冲突。在消费电子领域,迭代速度可以优先于完美无缺;但在汽车行业,安全与可靠永远是第一位的。

浙江省消保委专家指出,SU7大灯翘边这种在传统车企里罕见的毛病,就是设计制造汽车经验不足的表现。

05 盈利之路:小米汽车何时能自我造血?

对于小米汽车来说,实现自我造血能力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汽车业务营收213亿元,其中卖车本身的收入是206亿元,剩下的7亿元来自其他相关收入。

衡量赚钱能力的关键指标毛利率,达到了26.4%。算下来,毛利润有56亿元。看起来很美?残酷的是,扣除掉研发投入、市场推广、人员工资、工厂运营等等一系列庞大的开销后,小米汽车业务在第二季度,实际经营亏损达到了3亿元。

把时间拉长到整个2025年上半年,情况更清晰。第一季度,小米汽车业务营收186亿元,经营亏损5亿元。加上第二季度的3亿亏损,整个上半年,小米汽车业务总共亏掉了8亿元

不过,积极的信号是,小米汽车的亏损正在快速收窄。换算到每台车上,第一季度平均每卖出一台车要亏大约6600元,到了第二季度,平均每台车的亏损降到了3700元左右。短短三个月,单车亏损就减少了近3000块。

花旗此前发布研报称,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小米集团调整后净利润达102亿元人民币。花旗还对小米汽车业务第二阶段扩产有疑虑,但仍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电动车营运利润将扭亏,实现盈利7.22亿元

如果这一预测成真,意味着小米汽车将创造一个新的纪录——成为全球造车新势力中,从大规模交付到实现盈利耗时最短的企业。

06 未来展望:小米汽车的关键挑战与机遇

展望未来,小米汽车面临着多重挑战与机遇。根据大和证券的分析,小米汽车需在年交付50万辆以上才能实现长期盈利。而当前其累计交付量仅约15万辆(截至9月),这意味着小米仍需在扩张与盈利之间谨慎平衡。

产能方面,随着供应链的优化与工厂生产节拍的提升,小米汽车第三季度产能环比增长超30%。小米位于北京经开区的小米汽车工厂,每76秒就能生产一台新车。

而且,小米正在加速产能扩张。北京 Phase II和Phase III,以及一座新工厂在武汉也在建设中,计划于2026年5月开始生产。小米的目标是到2026年每年生产和销售超过100万辆电动汽车。

在技术研发方面,小米也在持续投入。根据36Kr的报道,小米最近成立了一个专门部门,专注于其下一代电动汽车的技术基础。该部门包括几位高级研发负责人,直接向创始人兼CEO雷军汇报。

对于投资者而言,最关心的莫过于小米汽车的估值逻辑。当前资本市场的分歧,恰恰反映了投资者对小米汽车长期价值的不同判断。

花旗维持对小米的“买入”评级,目标价从66港元微降至65港元,因长期增长主题不变。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小米汽车销量攀升,股价却一度下跌?答案已逐渐清晰——销量证明小米汽车已成功度过“生产地狱”,但资本市场等待的是安全口碑的建立、盈利能力的验证、以及用户信任的修复

雷军的安全宣言言犹在耳:“安全是前提、安全是基础、安全是一切”。对走在跨界造车路上的小米而言,安全不是营销口号,而是必须融入血液的信仰。

毕竟,汽车与手机不同,它关乎生命,而生命从不容忍迭代中的bug。 #小米汽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