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岁月里,发动机堪称汽车的“心脏”所在。
一台卓越的发动机,不仅彰显着品牌的深厚积淀,更是赋予整辆车“高端质感”的根基所在。
排气声浪、动力爆发、压缩比率、升功率数值……这些技术参数,曾是燃油车时代辉煌成就的鲜明标志。
然而当下呢?关注这些指标的人似乎在不断减少。
在数量日益增多的增程式汽车中,发动机不再承担驱动车辆的任务,也无需进行性能调校,甚至在驾驶过程中都不再直接发挥作用。
它唯一的功能,便是发电。
这一变化不禁令人感叹——
当发动机沦为单纯的“发电装置”,即便拥有顶尖的内燃机技术,似乎也失去了核心价值。
谈及此话题,即便不愿接受,现实情况却十分清晰:
高品质发动机的价值,正逐渐走低。
以近期备受瞩目的尊界S800为例。
这款预售价高达百万元的车型,搭载的竟是一台东安生产的1.5T发动机。
没错,连更强劲的2.0T发动机都未采用。
但要说它动力不足?也不能这么定论。
因为这款车并不依靠发动机驱动,作为增程式电动车,真正决定其动力性能的是电驱系统。
深入了解其配置可见:
采用前后双电机四驱结构,系统总功率轻松超过400kW,百公里加速极有可能进入4秒大关。
对于一款车身尺寸庞大的百万级豪华车型而言,这样的动力表现已足够出色。
更有消息称,顶配版本将采用三电机配置,在后桥配备双电机并搭载主动扭矩矢量控制系统——
在操控性能方面,完全可与高性能电动车相媲美。
如此看来,它还需要高性能发动机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甚至可以说,过于高性能的发动机反而会带来困扰。
作为“发电设备”,发动机只需满足基本功率需求,而运转时的震动、噪音以及热效率,都需要尽可能降低。
运行时越安静、存在感越低,不影响电机正常工作,才是其优势所在。
否则,一旦增程器启动就噪音轰鸣,反而会适得其反!
再对比驱动效率,差距就更为显著。
即便耗费心力研发出热效率达44%、震动控制良好、动力响应迅捷的发动机,结果又如何?
电动车直接依靠电机驱动,无需调校、无需换挡,就能轻松超越燃油车,而且成本更低。
即便燃油车百公里节省1升油,能为用户省下的费用也极为有限。
反观电动车,百公里耗电10度,行驶成本连燃油车的五分之一都不到。
这还只是公共充电桩的电价。
若是使用家用充电桩,利用低谷时段的低价电费,出行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无论燃油车如何提升热效率、优化燃油经济性,在电力驱动面前,都难以形成有效竞争。
更令人唏嘘的是,曾经最能体现车辆实力的“动力性能”,如今也逐渐失去重要性。
过去,发动机注重哪些指标?
高转速表现、大马力输出、涡轮迟滞控制、动力爆发曲线……
每一匹马力,都凝聚着工程师无数个日夜的努力;
每一次油门响应的流畅感,都经过精密机械结构的反复打磨。
但在电动汽车时代,一切变得简单直接。
电机不存在涡轮迟滞问题,也无需复杂的变速系统,动力输出直接且线性。
即便是普通家用电动车,其加速性能也能超越大多数燃油车。
对于高性能车型而言,多电机布局更是实现了“降维打击”:
不仅拥有惊人的马力输出,还能精准控制每个车轮的扭矩分配。
并且可根据路况实时调整,既能保证行驶稳定性,又能带来强劲的驾驶体验,完全摆脱了传统机械结构的束缚。
以近期热度极高的小米su7ultra为例:
其综合功率达到1548马力,0-100km/h加速仅需1.98秒,最高时速超过350km/h。
这样的性能意味着什么?
需要多顶尖的发动机才能与之匹敌?
V8发动机?V10发动机?还是V12发动机?
且不说这些发动机造价高昂,即便能够生产,也无法摆脱两大固有缺陷:
——起步动力不足。
——动力输出不连贯。
内燃机需要提升转速、切换档位才能达到最佳动力输出区间。
而电机只需踩下电门,便能瞬间全力输出,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没有丝毫迟滞。
由此可见,再先进的内燃机,如今还能发挥多大作用?
说了这么多,并非要否定发动机的全部价值,而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已然显现。
这就如同汽车取代马车的历史进程:
曾经,技艺精湛的车夫备受青睐,优良的赛马更是价值连城、众人争抢……
但如今,这样的场景还会出现吗?
早已不复存在!
归根结底,许多事物并非自身不够优秀。
而是在时代变革的浪潮中——
过去的优势,往往难以与当下的发展趋势相抗衡,不是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