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等了21年,一家中国老牌车企终于在港交所敲响了上市钟声。那天,奇瑞汽车的市值直接飙上2000亿元,首日募资超过90亿港元,认购火爆得让人瞠目结舌。
对于奇瑞来说,这一刻比数字更重要,董事长尹同跃现场热泪盈眶。很多人只看到了奇瑞今天的风光,却少有人知道,这背后是两代人的坚持和无数次“差点就能成功”的遗憾。
奇瑞的上市之路可以说是一部中国汽车行业的奋斗史。早在2004年,奇瑞就有意登陆资本市场,但由于与上汽的股权争议,第一次上市计划只能作罢。
2007年又试了一次,赶上金融危机,全球经济低迷,上市再次泡汤。第三次是在2016年,奇瑞想走“借壳”路子,结果因为新能源造车资质不达标,最后还是没戏。
连着三次碰壁,奇瑞都没放弃,反而越挫越勇,把精力全砸在技术创新和新能源布局上。2017年,奇瑞的纯电动车销量超预期,成了国内微型电动车市场的“爆款”。
这些年,奇瑞在技术上不断突破,发动机、混动、电动车都在国内外争得了不少脸面。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2025年。奇瑞通过股权梳理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把原本复杂的股东结构理顺了,终于扫清了上市的最后障碍。
今年2月,奇瑞再度向港交所递交申请,终于获得通过。这一次,市场反响热烈,认购超238倍,直接刷新了港股新股记录。
上市当天,尹同跃站在台上,回望自己从造车草房到全球出口的路,眼泪忍不住流下来。
其实,尹同跃的故事也很励志:他当年在一汽做技术员,本可以安稳过日子,却为了安徽“951工程”,带着一腔热血回家创业。
刚开始条件艰苦,发动机是英国淘来的二手货,外国工程师不靠谱,最后自己带队啃下了技术难关。
1999年,奇瑞第一台发动机终于点火成功,中国人自己的汽车心脏终于跳动起来。
奇瑞这些年的数据也很亮眼。
2024年,奇瑞销售收入已经逼近4000亿元,2025年头三个月营收就干到700亿,海外出口规模也大幅提升,每四辆车有一辆卖到全球各地。
奇瑞的技术研发也没停过,混动技术、十佳发动机、海外市场布局都走在前头。2023年推出的风云系列混动车型,满油满电能跑1624公里,直接把续航焦虑打爆。
奇瑞出口也早走一步,2001年就开始卖车到中东,后来几年出口量暴涨,几乎成了中国汽车出口的门面担当。到了2024年,中国每出口五辆汽车,就有一辆是奇瑞造的。
很多人都说奇瑞一直低调,其实早就“闷声发大财”了。
但奇瑞并不是没有烦恼。业内人士说,奇瑞的新能源转型速度还不够快,毛利率也偏低。高端品牌星途销量下滑,产品溢价能力弱,这些结构性难题挺棘手。
奇瑞的资产负债率虽然比前两年降了点,但还是比同行高不少,财务压力没法忽视。星途今年1到8月销量比去年同期还跌了近4%,主力车型月销量才百余台,市场表现不算理想。
奇瑞一直靠“高性价比”打品牌,这也让它在冲击高端市场时束手束脚,品牌升级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盈利方面,奇瑞的毛利率持续下滑,2025年单季度只有12.4%,远低于比亚迪的20.1%。
更要命的是,奇瑞的新能源车销量虽然同比翻倍,但和比亚迪400万辆的体量一比,差距还是很明显。
奇瑞在新能源领域虽布局早,但实际增速没能跟上行业大潮,市场份额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好在这次上市募来的钱,奇瑞计划拿出60%砸进技术研发,准备推出更多新车型,燃油车和电动车一起发力。
还有20%资金将用来冲击海外市场,既能避开贸易壁垒,也能适应全球多元化的需求。
奇瑞接下来的路怎么走?除了继续升级技术、丰富产品线,还打算通过技术输出和品牌建设,让“中国制造”能转型为“中国创造”。
如果能把资本优势变成技术和品牌优势,奇瑞就有希望在新能源和全球化浪潮中真正站稳脚跟,甚至在国际市场抢下更多份额。
网友们的反应也很真实,有人为奇瑞感到骄傲,觉得老牌车企能熬到上市太不容易;有人提醒奇瑞别光顾着扩张,品牌升级和高端市场不能掉队;也有人看好奇瑞的技术底子,
认为只要研发和海外市场做得好,未来大有希望;当然也有担心的声音,觉得现在新能源竞争太激烈,奇瑞要想杀出重围,必须拿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否则很容易被淘汰。
奇瑞的21年上市长跑,其实也是中国汽车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从最早自己造发动机,到如今资本市场敲钟,奇瑞的故事告诉我们,企业要活下去,靠的不只是规模,更要有技术和创新。
路还很长,挑战肯定不少,但只要奇瑞能守住“技术为本”的初心,不停优化产品和品牌,在新能源和全球市场上就能闯出自己的天地。
中国汽车要走向世界,需要更多像奇瑞这样的老牌企业,拿实力和坚持证明“中国车”也能有自己的光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