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有个挺炸裂的事儿——捷途纵横G900。这是一辆能下水的两栖越野SUV,排水量4吨,最大航速4.5节,水中行驶40分钟不需要额外检查。这车真让人看傻了。不是说技术有多科幻,而是这个定位太“离谱”了。你看,仰望U8刚把“水上漂”功能炒热,捷途这边就端出来一台能当“船”的SUV,舆论一下炸开了锅,不少人觉得这完全是“堆料冲击力”,更有人担心,这种“极限玩法”是不是行业要走歪了?
冷静想想,其实这种疑问挺正常的。毕竟,一台车用上军用防锈、激光雷达、高原智能氧舱,还搞四电机、两栖推进器,乍一看真是要上天入地了。但问题来了,这么个堆到天花板的配置,背后是不是一场冒险?投入这么多资源,能有回报吗?是不是行业内卷卷到极限,才逼得车企们拼命“秀肌肉”?别急,我们慢慢聊清楚。
先从市场数据说起。捷途纵横G900还没正式上市,但从业内传出的消息看,这车定价会比仰望U8还高。一台国产车,敢卖到劳斯莱斯的区间,是不是听着挺疯狂?但问题是,这种看似“天价”的车真没你想象中那么冷门。仰望U8上市后,传闻订单量直接突破1万台,考虑到它单台售价超过百万,这背后可是百亿级别的生意。这说明什么?超豪华新能源SUV,有市场,而且是切实存在的、高消费力的市场。
再看看这些车背后的账本。以仰望U8为例,虽然销量数据听着挺香,但它的研发投入和制造成本也高得离谱。比如比亚迪2022年研发投入超200亿人民币,占收入比接近6%,其中很大一部分砸在了高端品牌和技术开发上。捷途纵横G900估计也差不多,甚至用料和技术可能比仰望U8更复杂。再算上这种两栖技术的开发成本,别说挣钱了,前几年很可能就是个“烧钱”的状态。
那问题来了,车企们是不是在“乱花钱”?表面上看,这些堆上天的配置确实有点“秀肌肉”的意思,但如果细拆背后逻辑,大概率不是在乱搞。这里头有两点值得说说。
第一点,高研发投入是行业趋势。新能源时代,传统燃油车的成本结构已经不适用了,智能化、电动化的竞争本质上是技术之争。当所有人都在砸钱搞电机、电池、智能驾驶系统的时候,谁也不敢掉队。比如特斯拉为了搞全自动驾驶,几年时间光在数据训练和芯片研发上就花了几十亿美元。再看国内的新势力,小鹏、蔚来、理想几乎每家都在疯狂烧研发钱,连脚踩“底盘标准”的比亚迪都在涨研发预算。换句话说,捷途纵横G900这种“堆料”行为背后,是整个行业大势所趋。
第二点,战略性亏损其实不罕见。豪华车市场和普通家用车市场不一样,销量不是核心指标,品牌形象和技术储备才是决胜的关键。捷途纵横G900主打极致越野和两栖性能,显然是想在市场上搞一波“技术秀”。很多人不理解这种思路,觉得这不就是个噱头吗?但回头看看,20年前的悍马H2、10年前的特斯拉Model S,不也被骂过是“太烧钱的玩具”吗?但现在呢?悍马成了军用越野车的代名词,特斯拉直接引领了电动车时代。所以,捷途纵横G900这种打法,并不是乱来,而是赌品牌的未来。
当然,说到这儿,不是鼓吹所有车企都该搞这种“天价堆料”。行业里也有不少“翻车”的例子。比如某些传统品牌试图快速转型新能源,结果研发没跟上,车卖不动,亏得一塌糊涂。还有一些新势力,前几年靠资本烧钱撬动市场,现在账本露出真面目,很多根本撑不下去。所以,不是所有“花大钱”的故事都有好结局。
回到捷途纵横G900,它属于比较极端的个案,但放在整个汽车行业背景下,其实没那么“吓人”。它的两栖功能看着离谱,但本质上是车企们在探索新能源时代的极限性能边界。对捷途来说,这是一场技术试验,更是一场品牌博弈。它赌的是未来的高端市场,而不是眼前的销量数据。
所以,看着这车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想一想。是它“太激进”了吗?还是我们对国产车的想象力还不够?未来能不能做到真正的高端化,可能还得再看5年,但至少现在,这种“看着吓人”的尝试,值得一看,也值得期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