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去4S店看车,有没有发现一个事儿?几年前还被当成“未来感”标配的隐藏式门把手,现在好像不那么香了。特斯拉当年把它玩出圈,一时间满大街的新势力车型都跟风上马,仿佛不用这玩意儿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智能电动车。可现在呢?连国家监管都开始盯上了这个设计——隐藏式门把手,是不是快要走到头了?
这事儿听着有点玄乎,但真不是空穴来风。今年上半年,工信部发布的《汽车整车产品准入审查要求》征求意见稿里,明确提到:应急开启功能应保证在电池无电、断电等极端情况下仍可正常操作。说白了,就是你车没电了、撞了、泡水了,人得能从外面打开车门救人,也得能从里面顺利逃生。而很多隐藏式门把手,恰恰在这类场景下“掉链子”。
我就试过几款车,理想L系列现在全系回归传统门把手,官方说法是“为了提升极端情况下的安全性”。这话听着官方,但实际体验真支棱起来——北方冬天零下十几度,传统把手一拉就开,隐藏式的?有时候得拍两下才弹出来,赶上电池亏电,直接劝退。你说这是小概率事件?可对消费者来说,安全这事儿,哪有“小概率”可言?
再看小鹏G6,全系隐藏式门把手,设计确实简洁,风阻系数也低,0.248Cd,数据顶呱呱。可我就问一句:你家小区地下车库漏水,车子泡了,电池断电,你怎么从里面出来? 别跟我说有机械开关——很多车型的应急开启藏得那叫一个深,不看说明书根本找不到。这种“设计感优先于实用性”的思路,现在正被打脸。
更别提日常使用的小尴尬了。下雨天把手积水结冰,打不开;手拿两袋菜,腾不出手去感应;老人第一次坐你车,不知道怎么开门,站在车边一脸懵……这些场景,传统门把手一拉就解决的事儿,隐藏式偏偏要多走几步。科技本该服务于人,而不是让人去适应科技。
有意思的是,就连最早带火这股风的特斯拉,也在悄悄调整。Model S和Model X早期款全是隐藏式,但新款已经改成半隐藏式,手指一伸,自动弹出一小截,触感更直观,低温环境也更可靠。这算不算一种“真香”后的妥协?我觉得是。再酷的设计,也得经得起现实的考验。
咱们再横向比比几款热门车。比亚迪汉EV用的是传统门把手+镀铬装饰,看起来稳重不张扬,但胜在皮实耐用。北方用户反馈,零下20度照样一拉就开,从来没因为门把手耽误事儿。而同期的蔚来ET5,隐藏式门把手配上无框车门,确实上头,拍照那是出片利器,走在街上回头率杠杠的,走路都快点摇头晃脑了。可问题也来了——无框车门+隐藏把手,遇上大雨,密封性偶尔拉胯,车门缝渗水,车主气的蹦起来。
再看极氪001,早期款全系隐藏式,结果不少车主吐槽冬天冻住打不开,后来极氪干脆出了个“冬季模式”,系统会自动让把手微微弹出,防止结冰。这招挺聪明,但本质上还是在给设计“打补丁”。一个本该简单可靠的功能,非要靠软件来救场,你说这算进步还是倒退?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维修成本。隐藏式门把手结构复杂,里面有电机、传感器、连杆,一旦出故障,换一个动辄上千块。传统把手?几十块的零件,路边店都能修。对普通家庭用户来说,省心才是最大的豪华。你买辆车,图的是天天去4S店修门把手吗?
当然,我也不否认隐藏式门把手的优点。风阻系数低,对电动车续航有帮助,0.01Cd的优化,可能就意味着多跑3-5公里。而且视觉上确实简洁,关上车门整个侧面一条线,强迫症看了都舒服。高级感拉满,绝对是装逼利器,第一次见的人总会说一句:“哟,这门把手呢?”
可问题是,这种“高级感”值不值得用安全和可靠性去换? 尤其是国内很多家庭第一辆车就是电动车,用户群体越来越大众化,不再是早期那批愿意为科技尝鲜买单的极客。普通人更关心的是:冬天能不能顺利开门?车子泡水了能不能逃出来?坏了修起来贵不贵?
监管收紧,其实是个信号。它不是说“禁止你用隐藏式把手”,而是告诉你:必须保证在任何情况下,车门都能被打开。这意味着车企得投入更多成本去做冗余设计,比如更可靠的应急机构、更耐用的电机、更智能的防冻逻辑。结果就是,成本上升,售价可能也得跟着涨。那消费者会不会买账?我觉得悬。
你看理想、比亚迪这些销量大户,已经开始回归传统设计,说明市场反馈已经给出了答案。当“炫技”碰上“实用”,大多数消费者还是会选择后者。毕竟车不是摆设,是每天载着你和家人出行的伙伴,安全、可靠、省心,永远是第一位的。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隐藏式门把手会走向终局吗? 我觉得不会完全消失,但在主流车型上,它的光环正在褪去。未来可能会变成一种“可选项”——高配版用隐藏式,主打科技感;低配版用传统式,主打实用。或者只出现在轿跑、超跑这类追求极致设计的车型上,而在家用车市场,传统门把手或将重新“上桌第一个动筷”。
科技的发展,不该是把简单的事变复杂,而应该是让复杂的事变简单。门把手,本就是一个最基础、最不该出问题的功能。你觉得呢?这样的车子,你爱了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