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奇瑞、长安、长城,国产发动机哪家最好用?
还记得十年前汽车论坛里那些刺眼的评论吗?
"国产发动机就是拖拉机水平"、"买国产车等于交智商税"……如今再看这些话,简直就像是从另一个时代传来的声音。
2024年,当奇瑞鲲鹏发动机热效率突破44.5%、吉利雷神EM-i达到46.5%、长安蓝鲸NE系列实现40%热效率、长城4N20系列稳定在38.3%的时候,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合资品牌开始主动"低头学习"了。反转来得如此猛烈,以至于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
丰田宣布与广汽合作开发新一代混动系统,技术路线居然和吉利的雷神Hi·X高度相似;本田最新的1.5T地球梦发动机,在缸内直喷和涡轮增压的调校逻辑上,明显借鉴了奇瑞的技术思路。
戏剧性的是,2024年6月,捷豹路虎竟然主动找上门来,要用奇瑞的E0X纯电平台打造全新车型。
要放在五年前,谁敢想象这样的场景?
如果要找一个时间节点来标记国产发动机的"觉醒时刻",那应该是2019年11月13日。
那一天,长安汽车在英国伯明翰举行了一场不同寻常的发布会——蓝鲸NE1.5T发动机全球首发。最大功率132kW、峰值扭矩300N·m、热效率高达40%,这些数据把同台竞技的大众EA211 1.5T evo(热效率37.5%)按在地上摩擦。
还在后头。发布会第二天,长安的工程师们竟然现场通播拆解这台发动机,从"AGILE"高效超净燃烧系统到舍弗勒最新智能凸轮调相系统,从双涡管涡轮增压器到双出口集成排气歧管,每一个零部件都毫不遮掩地展现在全世界面前。"光明正大"的自信,让在场的欧洲同行都看呆了。
但真正让合资品牌"破防"的,还是奇瑞的那一波神操作。
2023年上海车展,奇瑞突然甩出鲲鹏2.0TGDI发动机的实测数据:热效率38.2%、最大扭矩400N·m/1750rpm。要知道,此前被奉为"黄金标杆"的大众EA888、本田K20系列,在这些硬指标面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奇瑞一手不仅让同行集体沉默,让整个行业意识到:国产发动机的天花板,真的被捅破了。
可不是一蹴而就的"灵光乍现"。
往前倒推二十年,奇瑞从1999年台发动机下线开始,就走上了一条"死磕技术"的不归路。光是为了测试鲲鹏发动机的极限性能,奇瑞的工程师们把样机拉到新疆吐鲁番50℃的戈壁滩上连续暴晒一个月,又跑到青藏高原模拟高海拔缺氧环境。近乎"自虐"的测试方式,确保了发动机在各种极端环境下都不"掉链子"。
吉利的突破来得稍晚一些,但更具颠覆性。
2021年,雷神智擎Hi·X横空出世,DHE15发动机热效率达到43.32%,一举打破了行业记录。到了2024年10月,吉利发布了雷神EM-i超级电混,发动机热效率飙升到46.5%,宣称达到"全球量产汽油发动机最高"。个数字有多夸张?丰田引以为傲的Dynamic Force Engine 2.5L混动发动机,热效率也不过41%。
长城4N20系列发动机的亮相,则展现了另技术路线的可能性。
2020年7月14日,长城宣布热效率高达38.3%的4N20系列发动机正式量产,同时还带来了世界横置9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院长王志当时评价说:"对于直喷增压发动机而言,热效率能超过38%,就已经是十分先进的水平了。"长城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企业在发动机技术上已经不是"跟跑者",而是"并跑者"甚至"领跑者"。
这些技术突破背后,是国产车企近乎"疯狂"的研发投入。奇瑞24年来在发动机技术上的累计投入超过200亿元,建成了包括燃烧实验室在内的世界级研发设施;长安汽车的英国研发中心累计投入15亿元,汇聚了150名国际顶尖人才;吉利通过收购沃尔沃获得的技术积累,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热效率38%VS46%?
说到发动机好坏,大部分人反应就是看"热效率"——简单理解就是燃油转化成动力的比例,数值越高越省油。
但为什么同样标榜"高热效率",开起来的感受却天差地别?
就得聊聊藏在参数表背后的"隐形功夫"了。
拿吉利雷神EM-i来说,46.5%的热效率看起来确实夸张,但个数字可不是实验室里"刷"出来的。吉利为了实现个目标,开发出了全新一代"驭风火龙卷"超高效燃烧系统。套系统采用了X-Pin扁线绕组技术,相比传统Hair-Pin工艺,轴向长度减少了10%,铜损减少4.3%,最高效率可达到98.02%。是,套系统在高效智能热管理的加持下,暖机速度提高了40%,同等功率下油耗降低3%。
奇瑞的鲲鹏C-DM混动系统,虽然热效率"只有"44.5%,但人家玩的是"全域高效"的路子。
第五代ACTECO 1.5TGDI高效混动专用发动机搭配三挡超级电混DHT,最高传动效率超过97.6%,轮端输出扭矩超过4000N·m。什么概念?就是市区通勤时用电机的瞬时响应,高速巡航时用发动机的高效区间,既保证了动力响应,又把综合油耗压到了4.2L/百公里。同级合资燃油车普遍6L起步的情况下,个数据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长安蓝鲸NE系列走的是另一条路线。
虽然代蓝鲸NE1.5T发动机热效率"只有"40%,但人家在NVH(噪音振动)控制上下了血本。采用了AGILE燃烧系统、舍弗勒智能凸轮调相系统,以及同级唯一的"双出口集成排气歧管+双涡管电控涡轮增压"技术方案,怠速时车内对话清晰度比合资竞品高15%。到了第三代蓝鲸1.5T,热效率跃升到44.28%,同时采用全球发的500Bar超高压直喷技术,汽油雾化颗粒仅为头发丝的1/50,燃烧效率大幅提升。
长城4N20发动机的"杀手锏"在于"全域适配性"。
38.3%的热效率看似不如其他几家,但套发动机平台可以覆盖从城市SUV到硬派越野,从汽油版到柴油版的90%以上车型需求。高中低三不同动力版本,4N20和4N20A分别实现150kW/320N·m和180kW/385N·m的输出,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重要的是,长城为了让4N20达到38.3%的热效率,采用了米勒循环、12:1高压缩比、350bar顶置喷油器等一系列技术,全工况下油耗降低5-8%,低负荷工况油耗是降低了15%。
这些数字背后,是工程师们无数个日日夜夜的"笨功夫"。
奇瑞为了优化鲲鹏发动机的燃烧室设计,光是CFD仿真就做了上千次;吉利为了让雷神EM-i的电混协调达到最佳状态,软件迭代了200多个版本;长安的工程师为了确保蓝鲸发动机在高原地区不"掉链子",专门跑到拉萨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高海拔测试;长城为了验证4N20的耐久性,进行了超过300万公里的道路测试。
说白了,发动机不是实验室里的"参数怪兽",而是要经过"三高测试"(高温、高原、高寒)、"百万公里耐久验证"的真刀真枪考验。每一个0.1%的热效率提升,都需要在材料科学、燃烧理论、控制策略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性创新。"看不见"的技术积累,才是决定一台发动机好不好用的真正密码。
当合资品牌开始"抄作业"
捷豹路虎与奇瑞汽车宣布签署战略合作意向书,双方将共同推进全新合作模式:奇瑞捷豹路虎将推出并制造一系列电动产品,搭载奇瑞电动化平台,使用捷豹路虎授权的"Freelander神行者"品牌。个消息的震撼程度,不亚于当年iPhone发布时对手机行业的冲击。
要知道,从1983年北京吉普成立开始,40多年的中外合资历史中,一都是外方提供技术、中方提供市场和制造的模式。
而次,角色完全颠倒了——中方奇瑞提供E0X纯电平台技术,外方捷豹路虎只是授权品牌使用。
"反向合资"的背后,是国产发动机技术已经建立起了足够深的"护城河"。奇瑞的E0X平台凝聚了4年研发时间、百亿元投入、26年技术积累,具备极强的扩展性。目前基于个平台打造的车型包括星纪元ES、华为智界S7、星纪元ET等,未来还将有车型陆续推出。捷豹路虎选择个平台,说明在新能源技术上,中国企业已经实现了对传统豪华品牌的"技术输出"。
类似的案例还有不少。
2023年,大众入股小鹏,双方基于小鹏G9平台、智能座舱、高阶辅助驾驶系统软件共同开发两款B级电动汽车。Stellantis入股零跑,双方成立合资销售公司。奥迪与上汽联合开发智能数字平台。这些合作的共同特点都是:外资品牌主动寻求与中国企业的技术合作。
但护城河从来都不是一天挖成的。
就拿奇瑞来说,他们的技术优势不仅体现在单一产品上,体现在整个研发体系的完整性。从材料科学的轻量化设计(鲲鹏发动机铝合金缸体减重15%),到制造工艺的精密加工(曲轴孔公差控制在0.01mm以内),再到供应链的本土化掌控(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超90%),每一步都踩在了"自主可控"的节点上。
吉利通过收购沃尔沃获得的全球化研发网络,是构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雷神动力不只是发动机技术的胜利,是全球化资源整合的胜利。从瑞典的安全技术,到英国的发动机调校,再到中国的新能源创新,吉利把全球最优秀的技术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技术生态系统。
长安依托"六国九地"的全球协同研发格局,也形成了自己的技术壁垒。
美国研发中心专注底盘研发,意大利都灵研发中心专注整车设计,日本设计中心专注内外饰设计,英国研发中心专注发动机和变速箱开发。全球化的分工协作,让长安在技术创新上有了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底蕴。
长城的"护城河"则体现在垂直整合能力上。
通过蜂巢易创,长城不仅掌握了发动机技术,还掌握了变速箱、电机、电控等部件的核心技术。4N20发动机+9DCT变速箱的动力总成,从研发到制造都实现了完全自主可控。"全产业链"的技术掌控能力,是传统合资模式难以复制的。
重要的是,国产车企已经从"跟随者"变成了"规则制定者"。
奇瑞牵头制定的《乘用车涡轮增压发动机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影响了整个行业的研发方向。吉利参与的全球混动技术联盟,把中国企业的专利池扩大到了2000多项。长安和清华联合建立的"智能动力研究院",把AI算法引入了发动机标定过程。这些看不见的"软实力",才是未来十年对抗合资品牌反扑的底气所在。
当然,合资品牌也不会坐以待毙。
丰田正在加速推进混动技术的本土化,本田在电动化转型上也在加大投入。但是,技术的积累需要时间,生态的构建需要耐心。国产发动机经过20多年的厚积薄发,已经在技术节点上形成了先发优势。优势一旦建立,就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被追赶的。
家用到底该选谁?
面对奇瑞、吉利、长安、长城四大国产发动机"天团",普通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还是:到底买哪个最划算?
从实际使用场景来看,四家的发动机确实各有千秋。
如果你是那"精打细算"的"省油狂魔",奇瑞鲲鹏系列绝对是不二之选。搭载1.6TGDI发动机的瑞虎8系列,市区通勤百公里油耗能压到7L以内,高速巡航是能做到6L左右。而且奇瑞的保养成本比合资品牌低20%左右,用车成本优势明显。唯一需要注意的是,高热效率通常意味着对油品要求高,建议加95号以上汽油,如果经常跑偏远地区,可能需要权衡一下便利性。
对于那些处在"燃油向电动过渡期"的消费者,吉利雷神Hi·X混动系统简直就是完美方案。
套系统最大的优势在于"可油可电"的灵活性,既有传统燃油车的补能便捷性,又能享受插混车型的低油耗。亏电状态下百公里综合油耗4.5L左右,纯电续航能力也足够应付日常通勤。特别是对于限牌城市的用户来说,既能解决牌照问题,又不用担心纯电动车的续航焦虑,属于典型的"稳中带狠"路线。
如果你对驾驶品质有要求,特别是家里有老人小孩或者经常跑长途,长安蓝鲸NE系列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1.5T发动机在1250转就能爆发出300N·m的最大扭矩,市区超车轻快,高速巡航稳定。是怠速噪音控制得特别好,实测60km/h车内对话基本不受影响。第三代蓝鲸1.5T是在保持44.28%高热效率的同时,通过静音正时链条、高效进气系统等技术,让NVH表现进一步提升。
长城4N20发动机虽然热效率"只有"38.3%,但它的优势在于"全能型选手"的定位。
别被"只适合硬派越野"的刻板印象误导,4N20同样适配了第三代哈弗H6样的城市SUV。如果你喜欢偶尔自驾游、走烂路,或者对发动机的"抗造能力"有执念,长城的动力总成绝对能给你满满的安全感。而且长城在成本控制上做得很好,相同动力水平下的售价通常比其他几家有优势。
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四家都在朝着高的热效率和好的电气化集成方向发展。
奇瑞的鲲鹏天擎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已经突破48%,2025年即将量产;吉利的雷神EM-i技术还在不断迭代,下一代产品的综合效率预计会高;长安的新蓝鲸动力平台已经发布,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达到44.38%;长城的柠檬DHT混动系统也在不断完善,未来会有车型搭载。
从市场反馈来看,消费者的选择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
追求极致燃油经济性的用户倾向于奇瑞,看重品牌溢价和技术整合度的选择吉利,注重驾驶舒适性和品质感的偏爱长安,喜欢高性价比和可靠性的青睐长城。差异化竞争,恰恰说明了国产发动机技术的多元化发展,没有绝对的"最好",只有最适合的选择。
重要的是,四家的技术水平都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可靠性、耐久性、环保性等指标上,都能满足国六b甚至严格的排放标准。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预算来选择,而不用担心技术上的"踩坑"。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国产发动机从"能用"到"好用"再到"优秀"的蜕变,为消费者提供了选择的同时,也推动了整个汽车市场的良性竞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