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高管这番关于“钢铝之争”的回应,就像一颗小石子,在平静的汽车圈激起了一圈圈涟漪。这让人想起前段时间,某豪华品牌因为减配铝材被车主集体声讨,闹得沸沸扬扬。所以,理想这次主动站出来说清楚,也算是未雨绸缪,避免将来被扣上“偷工减料”的帽子。
理想MEGA这车,电池巨大,一百多度电,几百公斤重,搁谁身上都够呛。所以轻量化就成了个重要课题。理想给MEGA用上了全铝悬挂和铝车门,四个门就轻了20公斤。但这轻飘飘的20公斤背后,却是数千万的生产线投入和更高的单车成本。这笔账怎么算?理想的逻辑是,减重虽然对用户体验没啥直接提升,但能提升续航,也算是间接好处。不过,铝件维修成本高,磕碰一下就得换整个门,保费也可能跟着上涨。这就有点尴尬了,减重省下来的油钱,可能还不够补贴保险的差价。
再来说说机舱盖用钢的问题。网友们质疑理想是不是为了省成本,才不用铝。汤靖解释说,这是为了行人保护,钢的吸能效果比铝好,发生碰撞时能降低对行人的伤害。这逻辑听起来没毛病,毕竟安全第一嘛。不过,也有网友调侃说,理想这是在“用钢的理由说服自己”。毕竟,如果铝材真的那么好,为什么其他部位不用钢呢?这就像吃自助餐,明明可以吃鲍鱼龙虾,却非要先来一盘土豆,说是为了营养均衡。
理想创始人李想也站出来说话了。他认为,材料选择得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铝合金确实轻,耐腐蚀,但成本高,维修也贵。中低端车型用钢,高端车型用铝,更多的是为了平衡减重和品牌溢价,而不是说铝就一定比钢性能好。这话说得挺实在,也挺符合理想的品牌定位。毕竟,理想一直把自己定位成“务实”的品牌,不像某些品牌,非得把自己包装成“豪华”的样子。
其实,这“钢铝之争”说白了,就是技术和认知的错位。消费者觉得用铝就高级,车企就得想办法迎合这种心理。但实际上,材料选择是个复杂的工程问题,得考虑各种因素,不能光看表面。随着车企越来越透明地公开技术细节,消费者也应该更理性地看待材料选择,别再被“高级”这个词蒙蔽了双眼。毕竟,一辆车好不好,不能光看它用的是钢还是铝,还得看它的整体性能和用户体验。
所以,问题来了:以后买车,你是看材料,还是看性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