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一年蒸发680亿,本田利润拦腰斩断:那个让中国人攒钱也要买的日系车,到底在美国关税和国产电动车夹击下输掉了什么?
上个月去4S店保养车,销售小王神秘兮兮拉着我说:“哥,实话告诉你,厂家现在日子不好过。”我当时还没在意,直到前几天翻财报才发现,这话背后藏着多大的窟窿——丰田因为美国关税一年可能少赚近700亿,本田的利润直接从100块变成50块,七家日本车企加起来,营业利润降了三成多。
这什么概念?相当于你辛辛苦苦干一整年,突然有人告诉你三分之一的收入没了。
更要命的或许还在中国这边。零几年那会儿,满大街跑的不是凯美瑞就是雅阁,三辆车里就有一辆日系。现在呢?市场份额掉到一成都打不住。我那个开了十五年雅阁的发小老张,上个月换车直接提了台比亚迪,理由简单得让人无话可说:“油耗更低,车机更好用,价格还便宜三万。”
为什么会走到这步?倒不是日系车突然变差了,而是别人进步太快。你去试驾一下现在的插混车型就明白了,百公里油耗能做到三四升,车机系统用起来比手机还顺滑,连语音助手都能听懂方言。反观日系车那套东西,怎么说呢,有点像你爸还在用翻盖手机刷短视频——不是不能用,就是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这里面藏着个挺值得琢磨的事儿。日本当年在氢能源上砸了天量的钱,丰田光专利就攒了六千多项,全球一半都捏在手里。结果中美欧这边统一选了纯电路线,日本的牌就显得有点尴尬了。技术路线这东西,选错了可能就是十年的代差。现在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都快八成了,日本那边还在百分之一点几徘徊。
开了十几年车,见过不少起落。以前修车师傅都说,想学真本事就去日系车厂,流程严谨,标准细致。可现在听说日本那边维修工平均年龄都奔五十去了,年轻人不愿意进厂,更愿意去互联网公司写代码。一个产业如果没了新鲜血液,慢慢就会失去那股劲儿。
还有件事挺让人感慨。前些年汽车论坛上,总有人拿“就算给图纸也造不出日本发动机”说事儿。现在呢?国产发动机热效率做到46%以上,比日系的目标值还高一截。奇瑞的发动机甚至返销到日本,出口量累计过百万台。这个转变来得猝不及防,可能连日本工程师自己都没想到。
当然,也不是说日系车就此没戏了。丰田这两年在混动上反应还算快,销量也在往上走。只是这种涨幅,放在整个盘子里看,多少显得有点吃力。日产那边推了几款针对中国市场的车型,价格也放低了姿态,可月销六千台的成绩,在比亚迪动辄二十万台面前,实在有点拿不出手。
说到底,造车这行当,拼的是对市场脉搏的把握。你技术再硬,消费者不埋单也白搭。中国买车人现在要什么?智能化、电动化、大空间、高性价比。日系车引以为傲的省油、耐用,在插混车面前优势淡了;车机系统那套逻辑,跟国产车比又慢半拍。
这两年每次去店里,都能察觉到些微妙的变化。销售说话没以前那么理直气壮,优惠幅度倒是肉眼可见地大了。展厅里人流量也不比从前,倒是隔壁新能源店里总是挤满人。风往哪边吹,有时候就是这么一目了然。
其实挺想看看这些老牌子接下来会怎么走。毕竟它们陪伴了好几代中国车主,多少有些感情在里头。只是市场这东西,从来不讲感情,只看你能不能跟上节奏。对日系车来说,现在或许正站在某个路口——要么真正弯下腰,摸清中国市场的门道;要么继续守着过去的那点体面,看着市场份额一点点流失。
至于最后会走成什么样?开车的人都懂,方向盘握在自己手里,往左往右,全看自己的选择。只是这次转向的窗口期,可能没那么长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