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 乘龙卡车,营销越界伤了谁

一辆8吨重的卡车在碰撞中离奇腾空,驾驶室几乎倾覆,这并非好莱坞特效,而是理想汽车新车发布会上,理想i8与卡车对撞视频的震撼一幕。视频宣称,理想i8在100公里/小时的相对速度碰撞后,车身结构完好无损。然而,被撞卡车所属的乘龙卡车迅速反击,怒斥“虚假宣传不能信”、“被摆了一道”,并启动法务程序。这起事件远超一场简单的营销风波,它直指中国汽车行业在流量驱动下,安全测试标准与营销伦理的深层矛盾,正无情地动摇着消费者信任的基石。
理想i8与重型卡车碰撞测试:乘龙卡车被撞后车头严重受损,驾驶室几乎倒塌,测试显示重卡四轮弹起。

事件的核心,在于理想i8与乘龙卡车碰撞测试的真实性与公平性。理想汽车方面坚称,此次“超级实验”是基于用户真实交通会车场景的模拟,并全权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汽研)测试认证。理想汽车强调,试验场地、测试设备以及市场端随机购买的测试卡车均由检测机构提供,理想汽车没有任何指定,且测试全过程符合所有规定和标准。然而,乘龙卡车及其经销商则提出尖锐质疑,认为视频中的卡车驾驶室可能经过特殊处理,例如未锁止,才导致了异常的倾斜,这并非正常碰撞结果。一位不愿具名的碰撞测试工程师分析,即便在100公里/小时的相对速度下,8吨卡车腾空也需特定条件,如SUV车头精准楔入卡车底盘下方(低撞击点),且卡车重心较高或悬架失效,时速60公里/小时的SUV即可通过杠杆效应将卡车撬到四轮离地。另有熟悉车辆结构的人士直言,“掰断一个重卡车头的锁扣并不是很难实现的事情”。双方各执一词,信息披露的不对称,使得公众难以辨别真相,行业信任度面临严峻考验。

这起争议并非孤例,它犹如一面照妖镜,折射出当前中国汽车市场在激烈竞争中,部分车企在安全宣传上剑走偏锋的乱象。通过自定义碰撞条件、特定设计非常规测试场景,并发布与公众认知偏差较大的视频,不仅涉嫌贬低竞品形象,更严重误导消费者,形成潜在安全隐患。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在声明中明确指出,理想汽车此举已构成严重侵权,并超过正常商业竞争范畴,严重误导和损害公众知情权,对东风柳汽品牌及商业名誉带来巨大负面影响,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及《民法典》等相关法律。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八条对虚构、夸大产品性能的虚假宣传行为有明确规定,一旦坐实,理想汽车将面临严厉处罚。这种以“安全表演”争夺市场的模式,短期内或许能吸引眼球,制造“泼天流量”,但长远来看,必然透支品牌信誉与消费者信任,最终反噬自身。
东风柳州汽车公司关于品牌使用碰撞视频侵权的声明

理想i8碰撞门事件,正引发汽车安全测试公信力与营销伦理边界的深层反思。虽然中国汽研等权威机构,如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C-IASI)和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致力于建立公正透明的测试体系,但企业自定义的宣传测试仍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流量驱动下的“内卷”式营销,正迫使行业正视这一政策空档。为重塑信任格局,监管部门亟需加强对汽车营销行为的规范,例如工信部应约谈涉事车企,明确要求企业公开所有关键测试参数和条件,并建立常态化的第三方复核机制,确保宣传内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同时,行业协会应推动制定更严格、更具约束力的营销伦理准则,引导车企回归技术创新和产品品质的良性竞争,而非沉溺于哗众取宠的“表演艺术”。

流量是双刃剑,它能成就品牌,也能瞬间摧毁信任。理想i8碰撞门事件警示所有车企:安全是底线,诚信是生命。当企业将安全置于营销之上,以真实透明赢得消费者,而非通过精心设计的“超自然研究”或“电车难题”来博取眼球,中国汽车行业才能真正驶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否则,每一次“表演”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让整个行业陷入公信力危机,这才是真正的“蝴蝶效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