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跪求生?东风大洗牌,自主品牌真要爆发了么
01
东风这次真把自己“扒了个精光”。
8月,朋友圈全在讨论东风的新动作。
我们编辑部有个小伙伴,假期刚路过武汉看了场发布会。
回来直接一句话:“东风这是不装了,三家撞一块,成了个新物种。”
纳米、奕派、风神,原来各玩各的,现在直接合体,冒出来个东风奕派汽车科技公司。
名字里带“科技”,不是唬人的。
官方放了个“未来之翼”战略,说要靠技术、产品、品牌、海外四条腿站稳。
我听着像这几年行内流行的“四位一体”,但这次执行手速很快。
尤其是“用户效率革命”,喊出了“10分钟响应,1小时出方案,1天闭环”这种狠话。
说人话就是,用户吐槽了,工程师立马开干。
我之前在东风实习,那会儿内部流程慢得让人抓狂,经常“等上头批复”,最后连锅都不知道是谁背。
现在新公司号称一页纸讲清,谁再搞“再研究”这一套,直接下场。
效率就是态度,管你造了多少年车,听得见车主声音才有戏。
02
别看东风历史悠久,造车56年,动作也不少。
但最近这个“技术堆叠”,确实有点猛。
全球首个16000吨一体化大压铸设备,硬核到把245个零件砍到一块,车身扭矩刚度直接翻三倍。
2026年才落地,但我看过模型,就像乐高变成模块装配,出错率低不少。
固态电池也是东风提前卡位。
2018年就启动,2022年装车试运营,2026年量产。
什么350Wh/kg、-30度续航率70%这些指标,说实话,不是夸张的PPT,而是真装备上了。
我记得有朋友问,电池耐170度高温算啥?简单讲,就是东北冬天和广东夏天都不怕死机。
还有,东风要上全球首个超千伏高压架构。
电压飙到1200V,五分钟快充能进450公里。
3万转的超高速电机,常温下相当于喝了红牛的充电体验。
线控底盘做到了100毫秒制动响应,20赫兹振动过滤。
车子拐弯半径能小到3.5米,比我家旧飞度还灵巧。
自动驾驶方案也直接干到四级,天元智驾从NOA到记忆泊车都安排上了。
T500和T1000,芯片算力随便破千TOPS,AI算力够追特斯拉。
甚至开到路边停车,能提前三公里预判施工绕路。
和宁德时代、华为、Momenta、百度这些大佬全合作了。
东风的底子不是随便吹的,这种“科技货架”,能看出来老国企全面觉醒了。
03
当然了,技术背后都是资源聚合。
“三合一”不是简单堆销量,更关乎如何真正贴近用户。
以前东风的车,一个品牌一个性格,纳米年轻、奕派稳妥、风神偏家用。
这次合体,品牌定位做了大调整。
奕派向上,把纳米的年轻基因混进来,看重科技和智能。
和华为深度绑定,新一代ADS 4、鸿蒙座舱5都要用上,目标直指高端智能市场。
风神向新,主打家用和节能。
L8就是新公司的标杆,插混、燃油双路线齐发,连7座都覆盖了。
未来专做全球节能市场,还准备搞L4级Robotaxi,运营车市场不打算松口。
产品矩阵野心不小,到2028年要上20款车,每年全线进化。
风神品牌2028年单独还得保有10款在售,新车和换代两手抓。
海外计划更激进,2027年全球同步开花,车型30+,网点2000家。
本地化工厂直接瞄准20%的销量,到2030年争取一半自产。
东风不是闷头造国内市场,长远算盘打得溜。
04
插一句,很多人质疑国企反应慢。
“十几年前买的东风风神,大众和丰田都快换三轮了,东风还原地踏步。”
这种想法,身边听得多了。
但现实是,新能源和智能化正把整个行业掀了个底朝天。
老牌大厂转身是慢,没法否认。
但东风这次动作确实狠。
三大品牌“粘”一起,销量瞬间爆发。
今年7月奕派科技销量27923辆,同比增幅70.9%。
1到7月累计134592辆,增幅32%。
这数字不算行业第一,但速度够快。
国企的资源整合和体系优势,一旦激活,真不是玩笑。
新管理模式强调协同“研产供销服”一体化,跟用户零距离响应,谁还在玩老办法,早晚淘汰。
我做项目时最怕的是“需求上头走一圈”拖几个月,最后用户都忘了自己提过啥要求。
东风现在优先级就是用户,喊的不是口号。
05
最后,我想说点人话。
车企拼历史没啥意义,车主关心的始终是体验和服务。
东风把三家家底统统亮出来,高压快充、固态电池、压铸工艺、自动驾驶,听起来都是前沿。
但效率的变革才是关键。
如果以后你买东风车,三小时之内修不好、不回应,官方就得立马处理。
这种魄力,比技术参数更值得点赞。
国企以前慢,现在能“下跪求生”,是给用户真正让利。
说到底,车是工具,省心、好用、安全才是核心。
东风这次放下身段,卷服务,拼技术,三家合体能不能爆发,还得让市场说话。
我就一句话,千万别让上一代“反人类设计”重现。
车企听得到用户声音了,爆款就离得不远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