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今年6月10日,当天汽车圈发生了一件大事,17家国内车企集体承诺:对供应商的账期不超过60天。在行业内卷到极致的大背景下,这场罕见的行业联动,无疑承载着改善汽车供应链付款周期、缓解零部件企业现金流压力的厚望。
如今,承诺是否兑现的时间节点到了,从工信部的最新通报来看,仅一汽集团、广汽集团、赛力斯集团这三家率先兑现了承诺。与此同时,盖世汽车通过对部分汽车零部件企业调研发现,车企普遍面临现金流压力,“60天账期”存在落地难的问题。
由此不难看出,认知事物的道理相对容易,而付诸实践更为困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易行难。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三家车企以身示范终究是件好事,或许第四家、第五家不久后就会浮出水面,中国车市距离真正的健康无疑更进一步。
当170天成为常态
理解60天账期为何如此艰难,需要先看清它所挑战的残酷现实。
据行业公开报道,此前国内车企平均账期高达170天以上,部分企业甚至突破了240天大关,供应商由此陷入了“交付后6至12个月才能回款”的漫长等待。中国汽车流通协会2024年的一份报告显示,超70%的中小零部件企业将“回款周期过长”列为首要经营压力。
而随着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动力电池成为了汽车的核心零部件之一,占整车成本的比重超30%。广汽集团原董事长曾庆洪还曾在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直言”广汽在给宁德时代“打工”。
这背后是紧绷的拖账链条:整车厂将财务成本转嫁至供应链,层层传导压力。某自主品牌采购负责人道出了本质:“车企参与价格内卷,某种程度上正是拿着供应商的钱去‘卷’,玩的是‘借鸡生蛋’。”
当然,长账期的背后,也是行业内卷之下的结果。汽车行业利润越发薄弱,车企在降本的时候,除了选择“年降”途径之外,拖长账期也是方式之一。
不过,账期缩短到60天之后,车企犹如被戴上“紧箍咒”,原先依赖账期腾挪的竞争模式难以为继。政策初衷无疑指向构建更公平、透明、可持续的产业生态。缩短账期对构建健康供应链至关重要,如同为产业疏通了堵塞的“筋骨血脉”。
60天?复杂的账 期迷局
然而理想落地,却撞进了一张由流程、票据与责任交织的复杂之网。
之前在一汽-大众、岚图和奇瑞担任过高管,现为闽南话说车创始人&浩宇创想CEO的黄伟冲表示60天并非一个简单的时间点。他告诉了汽车情报新媒体这背后的漫长旅程:“整个付款周期始于业务执行与项目验收,随后经历财务与采购部门的价格结算确认、合同签订与法务审核,最终才到开具发票——至此,业界所言的‘60天账期’才真正开始计时。”
事实上,就不少行业人士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经验来看,即使进入这60天,供应商能否如期拿到真金白银仍是未知数。付款方式暗藏玄机,比如理想中的现金支付,现实却很稀少;银行承兑汇票需等待数月;商业承兑汇票则流 通性低、风险高。
汽车K线创始人陈楚的观察更为尖锐:“有些汇票180天才能兑现,否则需贴现。名义上的60天,实则仍是240天的重负。”
与此同时,在责任归属层面,同样存在模糊点。黄伟冲强调:“问题并非全在车企。供应商及时提交验收材料、完成结算总结的主动性不足,同样导致流程迟滞,最终引发相互抱怨与误解。”
为何看似清晰的承诺却陷入执行泥潭?这背后的深层原因直指中国汽车产业的利润困境与恶性循环。
陈楚直言核心矛盾:“根本问题是企业不赚钱。只有依靠优势地位对上下游挤压,但这绝非长久之计。”当行业陷入价格战漩涡,主机厂利润空间被极限压缩,延长账期成为其维持现金流的“速效药”,代价则是供应链伙伴的负重前行。
轩辕商业评论出品人兼总编辑贾可点出了关键阻力:“问题难以彻底解决,高层表态更多展现的是姿态,核心在于缺乏动真格的惩戒机制。”没有强有力的违规成本与监督执行,契约精神在现实利益面前显得脆弱。
破局之路:从承诺到行动
无论如何,就目前情况来看,汽车行业在当下困境之中,已经有微光显现,那便是部分车企开始主动优化支付方式。
黄伟冲观察到积极变化:“有些车企现在已经开始明确表态不用商业汇票承兑,用现金和银行汇票,这实际上已经是一个进步,正如60天账期,更多是一种企业之间良性循环,促进健康可持续经营,避免因为财务的恶性循环而导致企业经营陷入困境,这至少是一个好的方向,而且相比原来改进了很多,每个业务链条都提升了很多,效果还是不错的。”这虽未完全达到理想状态,却标志着结算生态的局部改善。
当然了,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那就是个体企业的自觉远不足以扭转系统性问题。
陈楚认为需要“看得见的手”强力介入:“就像价格战需要外力干预才稍得平息,账期乱象同样需要监管层明确规则底线并严厉执法。”贾可则建议借鉴成熟市场经验:“对汽车行业之前发生过的恶意事件课以重罚,方能迅速震慑行业,遏制‘内卷’惯性。”
长期而言,跳出账期博弈的根本在于产业竞争模式的升级。陈楚预判:“唯有经历市场出清,让过度依赖价格战的企业退出,幸存者才可能转向健康的价值竞争。”当行业竞争回归产品、技术与服务的本质,对供应链的挤压式生存才有望终结。
工信部名单上三家企业名字的背后,是数十万家供应商焦灼的目光。账期之困实则是整个产业生态健康度的试金石——当汇票成为账期游戏道具、验收单在流程迷宫中旅行、“60天承诺”在现实中悄然变形——这些现象折射出利润稀薄时代汽车产业链的集体窘迫。
【结语】罗马非一日建成,但三家企业的以身作则证明改变并非不可能。当第一张真正60天兑现的汇票在阳光下完成背书,中国汽车工业的“筋骨血脉”才算开始真正畅通。
破局钥匙不仅握在车企手中:监管需要亮出牙齿让违规者付出代价,供应商亦需提升契约执行力。而最终,当产业竞争真正从价格血战转向价值创造,当一辆车的利润无需靠压榨伙伴账期来获取,纸面上的“60天账期”才能真正成为滋养供应链的活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