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测试罗生门:中国汽研回应背后的行业标准困局

当理想i8与乘龙卡车的对撞视频在发布会上播放时,没人预料到这场100公里/小时的正面碰撞会演变为汽车行业的标准之争。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下称"中国汽研")7月31日的回应——"测试全过程符合所有规定和标准,未调整卡车任何参数",不仅未能平息争议,反而将这场商业营销事件推向了技术伦理与行业规范的讨论中心。

碰撞测试罗生门:中国汽研回应背后的行业标准困局-有驾

一、视频里的真相:数据狂欢与认知撕裂

理想汽车发布会的视频画面极具冲击力:乘龙卡车在碰撞后四轮弹起,驾驶室与货箱出现明显分离,几乎倾倒在理想i8的前车窗上。官方数据强调,i8的A/B/C柱无变形、9气囊全部起爆、电池包无异常,完全符合其"堡垒安全车身"的宣传定位。但网友迅速发现,视频中卡车标识从清晰到模糊的后期处理,以及重卡"异常脆弱"的表现,引发了对测试真实性的广泛质疑。

乘龙卡车的反应尤为激烈,其官方抖音不仅直言"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更启动法务程序,表示每辆出厂车辆都经过严格质检。这种针锋相对的态度,将中国汽研推到了风口浪尖——作为国家一类科研院所,其7分的公平性评分(满分10分)在行业测评机构中处于中游,但此次测试的"非强制性"属性,使其陷入了"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争议。

二、标准的灰色地带:合规性与公信力的角力

中国汽研证券部工作人员的回应暗藏玄机:"测试不属于公告准入测试,一般用于车辆开发验证"。这意味着该测试并非遵循C-NCAP等强制性标准,而更可能是企业定制的"超级试验"。对比2024年理想L9通过的"SUPER CRASH超级试验"可见,此类测试往往通过极端工况(如30吨重卡前后夹击)彰显产品力,但测试参数的设定权主要掌握在委托方手中。

这种"客户定制测试"的模式暴露出行业潜规则:当测评机构的营收与客户深度绑定,即便程序合规,也难以摆脱"数据美化"的嫌疑。有业内人士透露,类似测试的碰撞角度、配重分布等关键参数均可协商,而中国汽研所称的"未调整卡车参数",可能仅指未改动车辆硬件,却回避了测试工况设计的倾向性问题。

三、安全叙事的博弈:从技术验证到商业营销

理想汽车对碰撞测试的执着并非偶然。其产品线历来重视安全性能宣传,理想MEGA在中保研测评中获得多项"优秀+",L9更是国内首款双侧小偏置碰撞全优的大型SUV。但此次选择与重卡对撞,显然超越了常规安全验证的范畴——在乘用车与商用车安全标准差异显著的现实下,这种"以强凌弱"的对比更像是精心设计的营销话术。

乘龙卡车的愤怒恰恰源于此。商用车的安全设计核心是货物保护与驾驶室生存空间,与乘用车的乘员舱防护理念截然不同。中国汽研虽强调测试卡车为"全新车",却未公开其具体型号、载重状态等关键信息,使得这场跨界碰撞沦为一场不对等的"表演"。

四、行业困局的缩影:谁来定义"安全"?

这场争议揭示了汽车安全测评的深层矛盾:当强制性标准难以覆盖所有场景,企业定制测试的边界何在?中国汽研作为权威机构,其模糊的"符合规定"表态,既无法打消公众对测试公正性的疑虑,也暴露了行业标准滞后于技术发展的现实。

目前,理想汽车尚未公开回应争议,乘龙卡车的法务行动仍在进行中。但无论结果如何,这场碰撞测试已成为一面镜子:在新能源汽车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安全不应是营销话术的注脚,而测评机构的公信力,更需要在透明化、标准化的框架中重新确立。毕竟,对于消费者而言,真正有价值的不是视频里的碰撞瞬间,而是每一次真实出行中的可靠保障。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