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糕筒破碎声后,昊铂GT的AEB为何沉默
80公里每小时。 雪糕筒被撞飞的瞬间毫无阻力。静止的工程车在视野中急速放大。没有警告。没有制动。只有一声巨响。
这不是电影场景。是近期某高速路上的真实事故。一辆开启ACC自适应巡航的2023款昊铂GT,以超过80km/h的速度,冲破了施工路段的警示隔离,最终追尾防撞工程车。全程,车辆未减速。
01 事故背后:L2辅助驾驶的认知鸿沟
昊铂官方回应很迅速。事故车辆是1R1V配置——单雷达单摄像头。未搭载激光雷达。对方车辆属于“异形车”。施工路段本身就在说明书警示范围内。
道理都对。但用户手册的密密麻麻的免责条款,有多少车主真正逐字研读?
问题核心在于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的缺席。速度超过80km/h,超出了该系统的工作范围。这并非个例。小米SU7的AEB工作区间在8-135km/h,但明确不响应锥桶、水马等障碍物。去年问界M7 Plus事故中,115km/h的时速也远超其AEB 85km/h的触发上限。
系统能力与用户期待之间存在巨大断层。
02 技术困局:AEB为何“视而不见”
当前主流AEB主要是纵向控制。业内专家指出,其有效工作速度多在60公里/小时以内。静态物体识别是行业公认难题。算法难以区分真实威胁与路边静止的广告牌、天桥阴影。
更关键的是“驾驶者优先”逻辑。系统监测到驾驶员主动操控时,会退居二线。这本是为避免误干预干扰驾驶。但在驾驶员分神、未能及时接管的关键时刻,就成了安全漏洞。
激光雷达或是破局关键。它能精准构建三维环境。识别不规则静态目标能力更强。2025款昊铂GT已全系增配激光雷达。这本身就是对旧款感知短板的无声承认。
03 规范与未来:L2强标下的安全进化
转机正在发生。工信部九月发布的L2辅助驾驶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标志着监管开始收紧。
新规要求系统必须能应对“可合理预见的驾驶员误用”。这意味着,产品设计需更具韧性。不能将安全责任简单推给用户。
细则还明确,辅助驾驶不得抑制或中断AEB的紧急制动。这是对系统协同性的硬性要求。激光雷达首次被纳入标准体系。多个测试场景依赖其感知能力。技术路线得到官方背书。
04 理性看待:辅助驾驶≠自动驾驶
这起事故是一记警钟。提醒我们L2的本质是“辅助”。
双手可暂离方向盘。视线与警觉性绝不能离线。系统是副驾上的“实习生”,需要主驾全程监督指导。施工路段、高速匝道、恶劣天气……复杂场景必须人工接管。
科技承诺解放双手。但安全终究是驾驶座上每个人的首要责任。车企有义务清晰告知系统边界。而非在营销中模糊“辅助”与“自动”的界限。
结尾方向灯闪烁。犹如思考的节奏。技术前进之路从未停歇。每一次事故都在重塑安全的标准。下一次出行。请保持警惕。也保持信心。因为更安全的道路。需要我们共同驶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