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品牌认知度存在差异,背后其实是技术、用户运营,还有本土化能力这些方面全方位来比较,那新势力们要怎么突出重围?杰哥来陪你找出三个关键!
一、品牌格局:特斯拉“光环”VS比亚迪“地气”新势力加速分化
全球曝光率断层:提及特斯拉相关新闻的次数比比亚迪多出一倍多,正面评价所占比例达到53%,凭借“600万辆里程碑”“充电最快电池”等科技标签;比亚迪和政府有关联的新闻增长了372%,靠着政策红利以及本土化深度推进稳固站稳脚跟。
销量品牌心智:比亚迪一季度活跃量逼近900万辆(QuestMobile),但用户讨论中,“关税”“充电桩”成高频词;特斯拉虽销量仅其1/3,却靠“极简科技感”抢占高净值用户心智。
新势力生存实录:理想依靠“奶爸车”稳稳找到市场定位私域流量超120万;小米SU7凭借“生态跨界”杀入销量前八;极氪借助Elle时装周红人推广拿下63%女性用户细分战场才是重中之重。
二、用户痛点:充电焦虑、电池信任,成品牌破局关键战场
充电桩之殇:全球28%的充电讨论聚焦充电桩,负面评价是正面的3倍!“特斯拉超充桩可用性”成焦点非特斯拉车主吐槽:“充电1小时,排队2钟头”。
电池信任危机:32.7%用户担忧电池环保(如钴矿童工、镍污染)和冬季续航缩水。Reddit上12%购车讨论因“续航焦虑”放弃新能源——技术透明化成破局点。
真实车主吐槽:
“买电车像开盲盒:官方续航600km,冬天打骨折厂商敢不敢标真实数据?”——Model3车主李哥
“换电5分钟,找站半小时…说好的基建狂魔呢?”——蔚来ES6用户@科技老王
三、成功密码:技术普惠+场景创新+政策借势
技术平权战
比亚迪D100芯片装车数目比别的都要多,高通好几个型号都跟中端有关联;英伟达Orin芯片被用到那种十万级别的车子里头,辅助驾驶渗透率飞速往上升。
刀片电池通过“针刺试验”直播来消除安全方面让人质疑的情况,麒麟电池靠着“续航能达千公里”这个话题受到关注——可视化技术营销才是关键。
场景精细化
五菱宏光MINIEV把“买菜接娃”这样的使用场景给准确把握住了,到了中午那个时候,充电的需求明显地增多了,占到了全天峰值的12%;理想L6,它把自己定位成了“长途带娃的神奇东西”,所以冰柜和沙发就变成了必定会有的配置。
上海车展神操作:阿维塔06联动ROBBi太空兔IP,宝马挑战55°斜坡让技术变“可玩的体验”。
政策黄金期
87.2%增换购用户来自油车!以旧换新政策+企业补贴兜底,10~20万价位成主战场(比亚迪秦L占该段销量23%)。
特拉斯关税那类话题曝光量狂涨76%,比亚迪加紧推进海外CKD模式,泰国工厂所占比例都到11%——全球博弈可太需要“政策敏感度”。
四、独家预判:未来3年,谁能站上牌桌
淘汰赛加速:2025年渗透率超52.9%,但尾部品牌将被洗牌。活下去靠三招:
成本控制(比亚迪单车利润1万,特斯拉6万)
用户资产(小米单车型私域破400万)
技术不可替代性(固态电池、V2G电网互动)
终极拷问:
当充电设施比加油站还多的时候,续航焦虑就成过去式了,那用户为啥会选你?答案就在场景创新里!
结尾互动:
你家电动自行车续航最短的时候能有多长时间?充电等待用了多久?评论区把真实经历晒出来吧!杰哥选3个人送车载急救包!
数据来源:国务院《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乘联会2025年5月报告、QuestMobile 2025Q1数据、融文全球消费者洞察
杰哥结语:
品牌认知的战役,从来不是嗓门大的赢,而是把技术变成用户可感知的温度,把政策红利变成触手可及的实惠。下一战属于“精准定义需求”的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