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总局居然开始对新能源车差价大战背后潜藏的东西动手,光是这个点我就觉得不对劲。你知道,那些车价降得快的,都还有点别担心,品质一样长。但其实我跟你讲,经历多了你会发觉,价格点动得越快,质量大概率就越围着价格转——当然不是绝对,也有个别车厂暗中压缩成本。
我有个朋友,去年刚换了辆电动SUV,他说:买完第一天我就觉得,仪表盘那屏幕好差劲,掉色还不顺手。那是个体验感极差的例子。你别笑,我估摸着,他那车的电子件,像是个拼拼凑凑的玩意儿,看似高大上,实际上用料和调教都挺差的。你会不会想,厂家是不是在那条生产线上把控没那么严?说白了,有钱进行技术升级,干嘛要用次品或便宜货?
估算一下,我觉得当时那车的成本,电池+电机+整备电子,大概占了整车成本的60%-70%(这估算偏样本少,算得中规中矩)。剩下的只是折扣和渠道毛利。反正,低价策略会让渠道拼命砸价,反倒可能让供应链打盹,原材料的拨备或者品质部分就变得松松垮垮。
最让人头疼的是,很多中小车企对低价只看售价,不关注品质。这样一搞,消费者一旦碰瓷品质问题,伤的可是品牌的声誉——有些车子用了几个月就开始自摆乌龙,真是醉了。
这次市场监管放大招,也许是要往低价低质这条路收紧点。你看,那边市场上常常会出现只要便宜,什么都能买到的声音。其实我曾经翻了下笔记,估算每公里新能源车的维护成本在0.2元左右,燃油车的话大概是0.5元(估算偏保守,体感为主)。低价车其实藏着后续好几次维修费用的风险,就像一辆车买回来便宜,但它的心脏有可能藏着隐患。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去年我朋友那辆车的车架编号旁边那一块,锈迹很微妙,不知道是不是制造环节出的问题——但这就说明,料子用得差其实潜在早就埋下隐患。
记得我问他:你那车电子系统是不是咔嚓了一次?他说:是啊,查了半天,原厂软件都想换,只能靠重新插plug。你瞧,电子零件用得差,坏了也不意外。对比我自己的那辆老车,从硬件到软件都得修修补补,但硬件整得还算稳。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低价车能让消费者享受短期低价但后续的坑会不会更大?像我这种走行10万公里的老油条都感觉那车年年修,这合理吗?也许,价格越低,隐含的质量风险越高——当然我也没细想过,这点不一定百分百。
那问题来了,普通消费者看得懂这些隐形差别吗?还是都盯着低价盲目买单?我觉得,消费者其实对质量这件事,普遍还是挺模糊的。就像春节抢票一样,好多人只关心抢到没,结果票一到手,发现票价其实早就被炒高了许多。
你知道,渠道这块的战斗也很激烈。之前一位修理工跟我说:你别小看了,很多新车来了三个月就要送修,零件换了不少。这让我心里嘀咕:是不是车企在供应链管控上,没有像苹果那般严?还是仓库里那堆次品没有被及时清理掉?
说到供应链,用生活比喻,就像买一块肉,供应链不干净,肉可能摊上次品,但铺货快,死贵死便宜地卖,没人会在意究竟是不是新鲜。
说实话,我挺嫌麻烦的,买车那点事儿,越折腾越迷糊。中国的车市,现在价格战还挺激烈,比如某些品牌130块的电动车,配备看似水准,可是用料实际远不及那种180块的,差在哪里?比例?配置?还是制造工艺?我真觉得,厂商们还是得别只盯着夸张的折扣,他们不觉得这样折腾,质量会掉链子吗?
这次监管专项抽查,目标指向低价低质,也让我想起曾经在某店里看到过的PRD方案——其实就是个看起来光鲜的电子屏幕和比划好吗的仪表盘。消费者一看价格,脑袋就想:便宜!,可是真用起来,就会有后续隐患。
这种低价诱惑背后,真的是便宜没好货吗?还是说,要找到某个价格底线之外的品质辩护线,还不算太难?不过说到这,我得怕怕,因为我知道,市场上劣质品和良品,像个战场,谁都不想输,但有时候放水带来的结果就是:消费者花了大价钱,也买了个次品。
我真喜欢问:是不是所有低价车都得藏点隐患在里面?还是说,真的有良心厂商,愿意用用料更扎实、工艺更细腻的方案,把价格降得合理,还不虚标?这才是个难题。
这次行政手段加强,算是提醒群众不要光盯着最便宜的那个,得看背后质量的底色。市面上的质量参差不齐这事,从来都不只是政府一句封堵,还得每个人理性点,不要被低价迷惑。
也许有一天,我还能在路边跟你聊聊:你那车用了一年,觉得咋样?是不是买的还值?但摸索着买车,心里总是会盯着那个价格标签下面隐藏的门道。你说,新能源汽车未来是不是真的要掉坑?还是我们只是看到市场表面在变?
车轮碾过路面,那细微的震感,还有的,就是盼着下一次透明点——不然,谁知道自己买的究竟是不是靠谱货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