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莆田这个以民营医疗和木材生意闻名的地方,伍亚林和伍阿凤这对夫妻档硬是闯出了汽车制造的新天地。
他们用3万块钱在昆山起步,从给国际巨头打工的"小零件商",一步步做到年入42亿的上市公司。这故事听着像励志片,但背后藏着中国制造业转型的真功夫。
2011年那会儿,特斯拉刚成立三年,国内造车新势力连影子都还没见着。伍家两口子却咬着牙在昆山租厂房,专做汽车冲压件。那时候他们给蒂森克虏伯、麦格纳这些国际大厂当二级供应商,就像给人家代工纽扣的裁缝,看着光鲜却赚不到真金白银。转折点在2017年出现,当时新能源汽车还像天方夜谭,他俩却把赚的钱全砸进注塑车间。这个决定有多冒险?相当于现在开餐馆的突然转型做火箭燃料,稍不留神就得赔个底朝天。
事实证明他们赌对了。2020年疫情刚爆发的时候,全球车企都在裁员,博俊科技的车身模块化产品订单却像雪片似的飞来。这里头藏着个狠招——他们把原本要分给十几家供应商的零件,直接打包成车身模块卖给整车厂。就像把菜市场买来的土豆丝、青椒段组合成宫保鸡丁再卖出去,省了车企中间环节的成本。这种玩法让他们的客户黏性特别强,理想汽车的车架有三分之一零件都是他们供应的。
要说技术实力,博俊确实有两把刷子。他们自创的"铜平衡危固废配料技术",能把生产废料利用率从60%提到90%以上。这就好比炒菜时连锅底灰都回收利用,既环保又省钱。更绝的是他们在墨西哥建厂这步棋,直接瞄准特斯拉的供应链。墨西哥离美国市场近,物流成本比从中国运过去能省三成,这招跟当年富士康在印度建厂抢苹果订单一个路数。
不过风光背后藏着不少暗礁。家族企业最头疼的接班人问题,伍家也躲不过。两口子现在还冲在一线,儿子们虽然在公司任职,但真正掌权的还是老一辈。这就像开餐馆的父母不让子女学炒菜,总觉得自己能干到八十岁。更麻烦的是股权质押,去年财报显示大股东手里有四成股份都质押出去了,万一股价跌狠了,可能触发平仓风险。
说到家族企业治理,莆田商帮有个传统叫"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但博俊的例子说明,光靠亲情不够。你看人家恒安集团,许连捷家族把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自己退居幕后搞投资,反而越做越大。博俊现在9大生产基地全是家族成员坐镇,万一哪天兄弟阋墙,整个企业都得晃三晃。不过人家也有高招,给核心员工发股权激励,相当于把员工变成"小老板",这招在晋江企业里很常见。
新能源汽车这波红利还能吃多久?博俊现在押宝的一体化压铸技术,说白了就是用巨型压铸机一次成型车身部件。这种技术能省30%的零件和40%的人工,但设备投资动辄上亿。就像买了个全自动洗衣机,虽然洗得快,但万一衣服材质不合适,反而容易洗坏。特斯拉已经在这个领域布局多年,博俊想虎口夺食,光靠价格战可不行。
国际市场更是刀光剑影。墨西哥工厂刚建好,就要面对蒂森克虏伯这些老牌巨头的围剿。人家在北美市场深耕几十年,客户关系盘根错节。博俊能突围成功,靠的是给客户提供"保姆式服务"——从设计图纸到量产交付全程包办。这种模式在晋江企业里叫"贴身战术",就像给人家代工衣服,连纽扣的缝线都要按客户要求来。
家族企业的传承就像接力赛,第一棒跑得再快,交接不好也会摔跟头。伍家现在还没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但已经比很多晋江企业强了。你看安踏的丁世忠,早早就让职业经理人打理日常事务,自己专注战略布局。博俊要是能学学这种"去家族化",把决策权交给更专业的团队,未来十年或许能走得更稳。
站在2025年的当口回看,博俊科技的故事就像中国制造的缩影。从给人代工到掌握核心技术,从家族作坊到上市公司,每一步都踩在时代的节拍上。但未来的路更难走,新能源汽车的竞争白热化,国际巨头的围追堵截,加上家族治理的深层矛盾,哪一道坎都不好跨。好在伍家两口子还保持着晋江商人敢闯敢拼的劲头,他们的故事,或许正是中国制造升级的最好注脚。
老铁们,你们觉得家族企业发展到这个份上,是该继续家族控股还是引入职业经理人?博俊科技在北美市场能复制国内的成功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