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坚守与市场抉择:罗罗与铃木的“硬核”商业哲学揭秘

“百年老店罗罗与铃木的抉择,是耐得住寂寞的商业哲学。”

百年坚守与市场抉择:罗罗与铃木的“硬核”商业哲学揭秘-有驾

人们只看到飞机划过天际的潇洒,却没看到航空发动机厂商背后的缜密和倔强。罗罗公司,这家有着百年历史的英国航空发动机制造巨头,最近几年仿佛经历了一场工业版的“硬核生存挑战”。从疫情开始的寒冬到逐步爬出深坑,它的每一步都彰显了一个老成企业在技术与市场之间的取舍之道。

事情得从2020年说起。那年,新冠疫情成了全球航空业的“定时炸弹”,航班大量削减,罗罗昔日风光的民用航空业务被削到只剩薄薄一层皮。当年亏损54亿英镑,让这家百年品牌倍受煎熬。为了活下去,它不得不裁员9000人,砍掉大块业务,甚至砸锅卖铁发债融资。这些举措无疑像手术刀一样割肉,但也如同一场企业的自我剖析: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又是可以放弃的?

百年坚守与市场抉择:罗罗与铃木的“硬核”商业哲学揭秘-有驾

答案是技术,核心技术。中国曾在民用航空领域抛出合作橄榄枝,试图以投资换技术,但罗罗回答得干脆:“技术不能给!”就像钟爱小型车的铃木修说过的那句话:“自己的命根子丢了,企业还能有什么灵魂?”于是罗罗宁愿丢掉中国的大飞机订单,也不松动一点技术转移的底线。这个选择看起来有点“不识时务”,毕竟中国航空市场的潜力和规模毋庸置疑,但聪明人都知道,有些生意可以做,但有些生意不能做,尤其是涉及核心技术。

这样的故事让人不禁联想到铃木。在中国SUV市场风风火火的时候,铃木却撞了墙,产品线不改,干脆撤退,回印度找人气。铃木修的逻辑很硬核:“我们只会造小车,别的路别问我们走。”于是它把亚洲最大的市场拱手送人,但却在印度站稳脚跟,整整占据了40%的份额。2025年铃木还计划在印度扩厂投资80亿,销量目标400万辆。你说这不灵?偏偏印度正好需要经济型车,铃木成了那里的平民英雄。

百年坚守与市场抉择:罗罗与铃木的“硬核”商业哲学揭秘-有驾

罗罗与铃木似乎在不同领域演绎着同一个道理:市场很诱人,但守住底线才是企业立足之本。像罗罗这样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技术壁垒高,核心知识产权是一切的根基。一旦分享出去,竞争对手就有可能追上甚至超越,这结果比临时少赚点钱更可怕。罗罗不愿参与中国C929宽体客机项目的原因正是如此,即使眼看订单飞了也无悔。这股“技术至上”的劲头,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那边铃木忙着在印度卖小车,这边罗罗靠内部优化和市场回暖翻盘成功。2024年,它的业绩如雨后春笋,自由现金流创下22亿英镑纪录,运营利润飙升到25亿。这股股价翻倍的风流,背后是工厂裁员的阵痛、市场业务的取舍以及永远不低头的技术防线。如今,它的民用航空收入慢慢恢复,国防和电力系统业务的助推功不可没。不得不说,这场翻身仗打得漂亮。

百年坚守与市场抉择:罗罗与铃木的“硬核”商业哲学揭秘-有驾

但凡听到“盈利反弹”的消息,吃瓜群众都会习惯性感叹“企业不低头就是有道理。”不过别急着站队,事实也并非简单的黑白对错。罗罗的决定导致它在中国航空市场的布局偏保守,而铃木退出中国更让人惋惜。商飞的C929项目现在启动了招标,西方供应商重新上桌,反倒推动中国航空大力发展自主技术。就像国产C919已经交付几十架,接下来C929需要的发动机也许不再依赖“紫外线制造”。每个企业都在自己的选择里起舞,有得有失。

到底守底线的风骨值不值?罗罗从疫情亏损54亿,到如今盈利25亿,重新站稳脚跟,铃木靠印度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全球销量更是高歌猛进,最终结果似乎证明了一切。或许商业世界就是这么简单,保住灵魂才有未来,但也不可避免地面对外界的质疑。倔强的铃木修早已离世,但他的哲学显然流淌在铃木的每条生产线中。而罗罗在技术封锁与市场扩展之间的徘徊,也依然带着强烈的“理性工程师范”。

百年坚守与市场抉择:罗罗与铃木的“硬核”商业哲学揭秘-有驾

所以问题来了,商业里到底该不该妥协?芯片研发、航空制造、自动驾驶……这些领域的底线守得住吗?你愿意在短期换来甜头,还是承受漫长寂寞?商业,总是一个选择题,却永远没有标准答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