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新能源车的市场数据出来了,一看这个数字,就感觉行业的一些潜规则又开始暗潮涌动。
比如说,销量排前十的厂商,里面有7个环比都涨了。这事其实挺正常的,毕竟到年底,车企都在拼冲量,谁不想多卖点?细看就知道,涨的主要还是一些新兴品牌和更强攻市场的企业。五菱这次真是表现得不错,环比涨27.2%,同比涨了个20%以上。这个涨幅在行业里其实挺难得的,因为新能源销量早就拐入快车道,涨得越来越乏味了。
但是,咱们不能只盯着涨,得看看谁在跌。比亚迪的数字让我有点皱眉——零售29.59万,环比下降14.8%,比去年同期还跌了31.4%。哎,这个数据让我想起一个朋友说的话:比亚迪不仅要拼爆款,还得防止量变引起质变。不过要说一点,尽管跌了,但市场份额还维持在23.1%。这也给我打了个样,销量可以滑一滑,但市场通吃的地位不那么容易被撼动。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比亚迪去年在新车推出上的投入其实特别大。研发、供应链、整车工艺,都是花钱收买人心的最基本套路。供应链这块,尤其关键。你某段时间比亚迪疯狂扩产,尤其在磷酸铁锂电池上投入巨大,算下来,一个月内采购成本上涨了估算20%左右(这只是瞎猜的,毕竟没有公布详细数字)。要是供应链不稳,哪怕再有了刀片电池什么的,订单也会变得摇摇欲坠。
能源分布、成本流动和供应链关系就像吃火锅的食材,提前准备得越充分,火锅越香。可惜的是,现在很多品牌都在抢鸡蛋、拼资源,拼到能稳下来都是已经底盘打得比较牢的。比亚迪作为长时间的行业领头羊,去年靠燃油车一手铺开,转型新能源时,成本基数已经很高了。这一次跌,肯定也部分和整体市场调节有关——毕竟,去年新能源爆发时,很多车企都跟风猛投,现在市场没有那么爆炸,调整一下也是正常。
那,咱们继续看其他品牌。鸿蒙智行这次表现特别亮眼,环比涨了28.9%,同比还飙升63.8%。这数字让我觉得,什么新品牌、新技术的火爆,绝不是空穴来风。虽然一些人不看好智能化+新能源这套组合,但其实从消费者反应来看,很多年轻人愿意为车联网的便捷和未来感买账。
而上汽通用五菱,作为曾经神车宝座上的王者,转型后表现也很不错,环比上涨27.2%,同比20多。你会发现,五菱的销量其实很抗跌,和它之前的价格堵门策略有关,顾客一上车就觉得性价比高,核心就在于做得稳。
对比看小米,其实最让我惊讶的是,尽管前一阵子媒体上充满争议,销量还是环比上涨16%,同比更是一年漲了134.7%。这让我开始猜测,小米或许在渠道和供应链方面做了不少功课(其实也没细想过这个问题)。毕竟,能做手机的,操作链条、客户心理都相对清楚。现在投身汽车行业,除了硬件之外,软件和用户体验才是真正争夺战的焦点。
你要说我是不是太偏心新势力?其实我也在疑问,有没有一批传统老牌厂商逐渐把市场份额让出去了?比如吉利、长城、奇瑞这些,销量虽说没有爆表,但底盘还是很稳的。特别是吉利,它那个帝豪和几何系列,依旧有一定的市场基础。
还有一个细节,刚才我翻了下相册,看到我对新能源汽车的研究笔记。里面有一段我自己写的:百公里成本估算,按纯电续航300公里,电池、快充、动力系统,算下来大概在2.5元/公里左右。其实很粗糙,没考虑到售后和维护的成本,但基本能反映,新能源虽然便捷,但背后隐含的成本还是挺高的。
挺迷糊的。有时候我在想,顾客到底看重的,是一台车的价格,还是用车的体验感?毕竟,很多朋友告诉我,修车太麻烦,家附近的地方修理店怎么都排不上队,或者修得不靠谱。这也让很多传统厂商苦恼——成本再低,服务要跟上。新能源的零配件和维护体系,还远远没有建立到像燃油车那样成熟的地步。
说到这里,我心里还在琢磨一个问题。新能源车到底是不是周期性泡沫?还是说,这次真的是一场革命。毕竟,电池版块里,锐意创新的人多,供应链的博弈也越发激烈。例如:苹果最近也加入了电动车话题,外界猜测背后可能在布局自主芯片和电池。谁知道呢?我还没有那么多内幕信息,但这个行业一旦进入深水区,基本的市场规则都在改变。
放个悬念吧。你觉得,下一波谁会成为黑马或者砸盘的对象?是那些还在迷茫中发力的传统车企?还是那些刚刚站队的新品牌?这个行业的节奏,似乎一直在变——也许,下一次数据公布,你会发现某个从没注意过的小品牌,突然站在风口上了。你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