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新能源车这事儿,最近在长沙已经变得跟喝茶一样稀松平常了?
我记得前几年,大家还在说“电车行不行,电池能不能扛得住”,可是现在,数据直接摆在那儿:长沙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干到54.37%。
什么意思?
简单说,每卖两辆新车就有一辆不是喝油的,是喝电的。
这变化快到让人有点反应不过来。
为啥会这样?
是大家环保觉悟突然提升了,还是油价一夜之间涨疯了?
其实,答案很现实:一方面,新能源车确实越来越好开,越来越好看,该有的功能一样不缺,甚至还多点新花样。
另一方面,整个长沙,尤其是雨花经开区,把新能源车这盘棋下得明明白白,把车、配件、卖车的地儿都搞得顺溜,买车、用车都方便,你说谁还死守老燃油车?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个“渗透率”高,不光是卖出去的数量多那么简单。
它背后代表的是一座城市的制造能力,一群企业的协作水平,和一大堆政策的准确发力。
咱们都知道,汽车这东西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只有外壳和轮子,还有电池、电机、零部件、销售、服务,哪一个掉链子,这个产业都不可能玩得转。
长沙能把新能源车搞起来,不是拍脑袋一时兴起,而是下了很深的功夫。
你看雨花经开区,这地儿现在基本就是长沙新能源车的发动机。
比亚迪的工厂在这里,天天“轰隆隆”下线新车,腾势D9、海豹05、海狮05这些名字,原来只在电视上刷,现在直接在街头巷尾见到。
而且不是只盯着卖整车,从电池、电机、电子、零部件到模具,全链条都自己干,不求人,效率高,风险小。
这种底气,就是咱们中国制造该有的派头。
有的人可能要问了,这么多新能源车,到底开的舒服不?
安全不?
这事还真是用脚投票。
要是不靠谱,你让长沙人一个月买一万五千多辆,可能吗?
现在还有企业像精特科技、烽润塑业这些进来,专门给比亚迪、吉利、长城、小米这些大牌做配套。
模具、零部件、连接器这些活儿,分分钟拉动一大波就业岗位,把成本降下来,把技术提上去。
再说了,这些东西本地就能配齐,疫情期间都没掉链子,现在更不怕。
你可能又要问,这么多厂子、企业,工人咋来得及招?
别说,园区也不是只知道盖厂房,人家直接跑南站设招聘点,开招聘专列,联动高校,人才一车一车地拉进来。
一季度就招了一万人,这效率,不服不行。
要不是这帮人干活,哪能有这么多车出来?
当然了,产业光有生产不够,还得有交流、有创新。
雨花经开区还经常组织产业链沙龙、金融沙龙,不让企业闭门造车,而是让他们和高校、银行、上下游企业坐一块儿聊,谁有技术,谁有项目,谁有资金,直接对接。
这种氛围,你想不发展都难。
不过,有些人可能要说,这一切是不是政府在“扶持”,企业到底能不能自己站住脚?
其实政府该做的不就是打通路、铺好桥、给政策、搭平台吗?
长沙出政策不含糊,去年出台《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今年又整出个以“提升新能源车渗透率”为核心目标的专项计划,全国第一个,咱们湖南人就是能折腾。
可别以为这叫“保姆式扶持”,而是让市场的齿轮转得更快,企业有更多空间施展拳脚。
你别光看国内,海外市场也没闲着。
雨花经开区的车现在都能出口巴西,直接用“分箱发运”的方式大批量走,“雨花智造”开始走向全球。
这不是嘴上说说,而是长沙制造真正上了国际舞台。
以后你在国外大街上看到腾势D9、海豹05开过去,别奇怪,那就是从长沙出来的。
再聊聊数据。
长沙今年1到8月整车产量67.2万辆,80%是新能源车。
雨花经开区撑起了大梁。
从一个区域到一座城市再到整个长株潭,新能源车成了增长极。
预计今年长沙汽车总产量要突破百万辆,这是啥概念?
这意味着长沙不仅是中部汽车重镇,甚至能跟珠三角、长三角那帮老大哥拼一拼。
但是,你有没有思考过,这事儿到底改变了我们什么?
市民的生活,其实已经被新能源车悄悄带着向前走了。
以前觉得绿牌车“怪怪的”,现在反倒觉得谁还买油车有点“老土”。
绿色出行成了新风尚,大家在意的不再是“跑得快不快”,而是“够不够智能、充电方不方便、维护成本低不低”。
而且你得看到,这背后其实是新一轮制造业升级。
就像大家都在讨论的“新质生产力”,新能源车正是最有代表性的。
以前搞制造讲的是规模大,现在拼的是创新能力与产业链协同。
长沙能把整条产业链拉得这么顺,真正做到“自产自足”,这不是简单把工厂堆一堆能弄出来的,是需要政策引导、企业创新和市场需求三股力量合力。
说到市场需求,政策再好、产业再强,老百姓要是不买账,啥都白搭。
可现在数据摆在这儿,长沙新能源车单月销量15717辆,渗透率54.37%。
这说明什么?
说明产品扎实,价格合适,配套跟得上。
你要是还觉得新能源车是“噱头”,那可真是落伍了。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雨花经开区不仅是长沙的新能源车心脏,还是长株潭一体化协同的典范。
你看长株潭三市联合搞产业创新活动,把高校和企业拉到一起攻关,把“新能源+智能网联”这条路走得越来越宽。
这种协同,不是嘴上喊口号,而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
以后,整个中部崛起,汽车产业肯定少不了长沙、雨花这一环。
还有一个事儿特别值得想。
长沙为什么能冒出来?
除了地理位置和产业基础,关键还在于这座城市的开放和务实。
不虚头巴脑、也不搞花架子,啥事儿都落到实处:工厂有产能,企业有订单,工人有活干,老百姓买得起好车。
长沙的“智造”思路,就是别整虚的,实打实搞产业,把创新、人才、机制全都融在一起。
回过头来看,新能源车不是光有一块电池就能成大气候的,它牵动着城市发展、产业升级、消费习惯的每一个角落。
长沙能够领跑中部,靠的是一座城市的综合能力——政策、技术、产业、市场、人才,一个都不能缺。
而雨花经开区提供的关键支撑,就是把这些碎片化的资源全都串成一根线,最后形成合力。
如果你还在犹豫要不要买新能源车,不妨想想,这不仅仅是“买辆车”的事儿,而是你用行动支持了一座城市的未来。
再过几年,等到长沙汽车总产量稳稳站在一百万辆以上,新能源车成了主流,你会看到,原来我们每个人都在这场产业变革里出了一份力。
最后我想说,“长沙智造”的新能源汽车正在加速驶向全国、驶向世界,它代表的是中国制造的新方向,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新希望。
所以,别再纠结燃油车还是新能源,看看街上、马路上,听听这座城市的发动机轰鸣,那就是新时代的节奏。
长沙已经不只是“星城”,更是中国汽车产业冉冉升起的新星。
谁说中部不能逆袭?
长沙用数据和行动给了最响亮的回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