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闹得挺凶的一个话题,是天津那边传出绿牌电动车限号的消息。朋友圈里一堆人秒转,甚至说绿牌车也得限行了,搞得不少新能源车主都紧张了。我上周去天津出差时,还碰见卖车的哥们儿,二话没说就问我:绿牌车真要限号?这咋整?我还没来得及跟他仔细掰扯,公安交管就火速出来辟谣了,说最新政策根本不影响绿牌车正常通行。你说这事儿要是传出去一两天,要真限了,那天津的电动车销量得掉多少?估计5%到10%(体感,样本有限)。
这种传闻在我们汽车行业倒不算新鲜。你得理解,研发和供应链就像做一锅大粥,配料种类得特别多,原材料供应一出差错,搅得整个味道都怪了。政策上的一点小风吹草动,经常会被市场和用户无限放大。我曾跟一个一线供应商聊过,他们就吐槽过,汽车配件供应链就像接龙,有一个环节卡住,整个研发进程得打回去重来。你说这又不是只眼睛一闭一睁能解决的事儿,得提前有准备。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其实绿牌车在天津的产量占比大概多少?没仔细查,但感觉得至少是新车销售里的40%左右(没细想过,估算)。
很多时候,信息不对称才是麻烦的根源。打个比方,新能源车就像高频率震动的机器,一点小故障都可能影响整体性能。比如同价位的比亚迪秦Plus DM和蔚来ES6,差不多预算下,前者在续航和充电便利上占点优势,但后者在智能化和驾驶辅助配置上有优势,结果用户体验截然不同。换句话说,除了价格,真实用车感受才是购车决策的关键。你有没有遇到那种看了配置单,结果实际开起来觉得鸡肋的情况?我不少朋友都有这种买了个虚拟配置的体验。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里面有条小细节:天津公安交管明确表示绿牌车限行谣言是基于误读过去限行政策的片断,真正的最新规章把新能源车的通行权利保护得比老燃油车还严。换句话说,不是说绿牌不限号福利被收回了,是旧规和新规的衔接被夸大了。之前我说完全不影响,这话有点绝对,毕竟政策细节总有不断微调的可能,得持续关注才能判断未来走势。
给大家算个心算:如果绿牌电动车的百公里能耗大概是12度电,电价算0.6元一度,百公里成本就是7.2元左右(估算,不同地区不同电价)。相比燃油车那日渐上涨的,这冷冰冰的数字让新能源继续有吸引力。天津这边如果硬是限绿牌,那这场成本优势基本打水漂。你说公安部门会不会也考虑到这个经济利弊?
说回供应链,有点像做菜,零件配件都是菜的原料。车企给出时间节点,供应商就得保质保量供货。你要是突然改个政策,这供应链反应就跟惊吓的猫似的,得一个个环节慢慢磨合。有时候我自嘲,说话太快就像开车猛踩油门,实际情况转弯比我脑子慢多了。
还有个问号,尽管说新规保护绿牌通行,但这背后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治理压力到底能不能靠单纯限号解决?还是又在用限号来代替更根本的城市规划?这些事情,站外的人很难真正理解每一个节点是如何博弈的,你觉得呢?
这事儿让我想起曾经跟几个修理厂师傅聊车保值率的问题。他们说新能车虽然价格稳定性一般,但随着技术日新月异,软件更新速度快,这种活有点未来感。只车保值率和政策稳定性到底哪个砝码更重,还真不好说。到头来,还是得看咱这些买车人心里怎么打算。
说到这,我突然又想起一个细节——车主朋友圈晒电动车进出天津某几个路口的视频。绿牌车从容通过,燃油车在旁排队,那对比画面挺扎心的。你觉得,这样的政策传言会不会让不少潜在买家心生顾虑,反而影响销量呢?这段先按下不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