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马力限制”风波:这一次不是简单道歉能处理的!

小米SU7 Ultra的“马力限制”与“导流孔失效”争议,已不仅是产品功能问题,更是一场关于品牌诚信与消费者信任的考验。

尽管小米汽车深夜连发两则道歉声明,试图平息舆论,但车主的不满情绪仍在发酵,甚至出现集体退车诉求。显然,这一次,仅靠道歉难以真正解决问题,车主需要看到小米实际性的动作。

小米汽车“马力限制”风波:这一次不是简单道歉能处理的!-有驾

小米SU7 Ultra上市时,雷军曾高调宣传其“1548匹马力”的狂暴性能,成为吸引消费者的关键卖点。然而,1.7.0版本更新后,车主发现车辆动力被限制在约900匹,需在赛道完成特定圈速才能解锁“排位模式”。这一操作无异于“先承诺后缩水”,让车主感到被欺骗。

小米汽车的解释是“出于安全考虑”,但问题在于,为何不在购车前明确告知?如果性能释放需要额外条件,应在宣传阶段清晰标注,而非让消费者在购车后才被动接受限制。这种“先画饼后收紧”的做法,不仅损害用户体验,更让品牌信誉大打折扣。

小米汽车“马力限制”风波:这一次不是简单道歉能处理的!-有驾

除了动力限制,SU7 Ultra的碳纤维挖孔机盖也陷入争议。官方此前宣传该设计具备“双风道高效导流”功能,可优化刹车散热并增强下压力。然而,实测显示,气流并未如宣传般通过导流孔进入刹车系统,甚至无法吹动一张纸巾。车主拆解后发现,该设计更多是“造型优先”,而非真正的空气动力学优化。

小米汽车随后承认“信息表达不够清晰”,并允许未交付用户改配铝制机盖,同时补偿已购车主2万积分。然而,这一补救措施仍难掩产品宣传与实际功能的脱节。消费者购买高端性能车时,往往对技术细节极为敏感,一旦发现关键功能“名不副实”,信任感便会迅速瓦解。

小米汽车“马力限制”风波:这一次不是简单道歉能处理的!-有驾

道歉只是开始,如何重建信任才是关键。小米汽车的两次道歉,虽然态度诚恳,但并未完全打消消费者的疑虑。问题的核心在于:

产品宣传是否过度承诺? 高性能电动车市场竞争激烈,车企为吸引眼球,常会强调极限数据,但若实际体验与宣传差距过大,便容易引发反噬。

用户沟通是否透明? 无论是马力限制还是导流孔功能,小米均未在销售环节充分告知限制条件,导致消费者产生“被隐瞒”的负面感受。

后续解决方案是否真正满足用户需求? 部分车主已提出退车诉求,而小米目前的补偿措施(如积分、改配选项)是否能真正平息不满,仍有待观察。

此次事件中,小米汽车若想真正挽回市场信心,仅靠道歉和补偿远远不够。它需要更彻底的产品改进、更透明的用户沟通机制,以及更严格的宣传审核流程。否则,这场“信任危机”或将影响其长期品牌形象,甚至波及整个小米生态的消费者信心。

#小米汽车深夜致歉#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