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从11月10日开始又要恢复机动车限行措施。这事我早上刷微信时看到的,确实挺悬的——毕竟这个城市的空气差了不少,尤其是去年秋冬的PM2.5,基本基本都在50到80之间,经常超标。去年冬天我跟朋友出去喝汤,他还调侃开车是不是得考虑点排放呢。
这次限行恢复,政府说是为了改善空气质量,缓解交通压力,听着挺正常的。你知道,郑州的交通素质也挺有趣的。早上八点,我骑电动车去公司,注意到路上车还不少。那几个大货车,排队跟蚂蚁一样,压得我心烦。
你说,限行那段时间,车少了点,空气似乎确实清新了不少。当时停了几天,我跟朋友一起出去遛弯儿,感觉空气质量比平时好不少。尤其是早上,地面上的尘土和尾气味少了。就像当初北京那几年限号之后,空气指数直线下降,生活质量瞬间提升。
这次过渡期不用处罚,我其实琢磨了半天。之前的机制是违规就罚,完善得挺细。现在政府说予以纠正,不予处罚。嗯,也就是说,暂时让大家摸着石头过河。其实我猜里面也有考虑到,这次疫情对经济影响还在,突然大规模处罚不太现实。一旦过渡期结束再正式处罚,可能就得有人打假了。
那么这个逐步提升公共交通保障,我觉得有点难以落实。郑州的公交和地铁都还在跟自己打架。我记得去年,我坐地铁时发现儿童座都快被占满了,成人站都满了。公共交通运力提升肯定要花钱,而财政压力不小。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个细节:郑州的私家车保有量去年年底已经超过百万了。你想啊,百万辆车要拆除增加的公交线路,也得费不少事不是?光是换地铁换新座椅、增加线路运营,钱得绕晕。而且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同价位的电动车和燃油车实操差别挺大。燃油车在市区关了限行,动力强,扭矩好,但油耗高,维护也费劲。电动车的话,便宜点,但续航差、充电难。
有时候我在想,这次限行恢复,是不是也是一种政治正确。毕竟空气不好,政府压力大,民意也要照顾。可是背后,你觉得车企、供应链怎么应对?我觉得很微妙。就像我朋友的兄弟开汽车修理厂,他反映说,现在车主更重视免维护和省油,但技术升级太快,供应链难跟上。
其实供应链就跟生活中买菜一样。有时候你在市场买菜,遇到蔬菜缺货,那只能临时找替代品。汽车零件也是,有点看天吃饭的味道。去年疫情一爆,很多零配件都卡住了,导致修车变得慢半拍。这个我看过一篇文章,说芯片短缺那次,造成全国范围内的车型交付延迟,车厂直接排队。这个问题,显然不是一个短暂调节能解决的。
Chips 短缺这个词我真没少听,估计会持续个两三年吧。这也让我更怀疑一些传统车企的数字化能力。他们花了大价钱搞智能化,实际上还在面对供应链断裂,没想到技术升级快到这个份儿。
说回来,限行这事,最实际还得看实际效果。我就问一下:这次恢复限行,空气质量能明显改善到什么程度?我觉得这个不好一刀切,但实在不便利。尤其是在冬天,一天限行几天是不是太折腾?而且,城市的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平衡,一边是环保,一边是便利。
市场上不同对象反应也不同。高中同学李刚说,他家装了车库两个还非得开车上下班。我跟他调侃:车越多,市区的路越堵。他还笑:我觉得堵也挺惯了,没办法。你看,这也是心理影子,涨了几次,大家还是爱开车。估算,百公里油钱大约8块钱,电费转折点在3块以内,差不多。
对了,我还在想,未来这些措施会不会变成常态呢?无非是一场权衡。放东西出来让时间去评判。像我曾经看过一个调研,单纯靠公共交通,可能只能满足30%的出行需求。剩下一半是私家车,怎么疏导?还是出行惯的改变,更难。
这次新闻里提到逐步提升公共保障,我有个疑问,他们具体怎么操作?加几趟公交?还是升级地铁设备?这个细节没讲清楚。你觉得,咱们市民会不会惯这种限制措施?还是说,过两年又会放宽一批?去年我见过朋友,突然有限行,连发朋友圈都吐槽又折腾。
唉,总觉得政策的落实就像开车,得稳、得稳仗。要不然,像我司机朋友说的,最近经常遇到方案制定太多,执行太慢。你不觉得,公共政策也是慢动作吗?这次限行恢复,算是一场温水煮青蛙。空气改善慢不说,交通压力还得看后续。你怎么看?我觉得或许某天我们会惯这样的反复吧。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还在琢磨如何更深刻理解城市的呼吸与行走。你会不会觉得,这就是个永远在路上的过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