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铝业汽车用铝市场占有率超25%,新能源车主体验大揭秘
有时候,生活里的“高科技”其实就藏在我们身边。前两天去修车,维修师傅小刘正忙着拆门板,一边嘟囔:“你这车的门可比老款轻多了,现在都用铝合金了,南山的料子,不错。”我一愣,这不是那家山东的南山铝业吗?记得上次看新闻还说他们给国产大飞机C919供货呢,没想到我的小电动车也沾了点光。
其实,在他们展厅里,那块“会变身”的铝让我印象挺深——从食品包装到高铁、轮船、飞机,再到咱们天天开的汽车,全都能见着它的影子。有人说,这公司牛就牛在5公里范围内把全套产业链凑齐了:能源、氧化铝、电解、加工……听起来像做菜一样讲究配料顺序,但人家真就是这么干出来的。
不过最让工程师张华自豪的是,他们家的材料能飞上天——C919的大飞机,从机身蒙皮到地板梁,都离不开南山产出的那几块关键板材。我记得他跟记者聊过,说疲劳原本12万次就行,有些厂家做到20万次也算厉害,他们非要杠到300万以上,“客户满意是底线”,搞技术的人轴起来真的谁劝都没用。
话说回来,这家公司93年还是做建筑用铝起步呢,到2012年才开始琢磨往高端领域转型。现在不光国内商飞找他们合作,就连波音和空客那些国外大牌,也认准这批中国造航材。有意思的是,我一个同学以前就在航空厂当质检,他私下里吐槽过,说进口航材贵得离谱,可惜咱自己人还总觉得国外香,其实国产早已经追上来了,只是大家嘴上不服气罢了。
再说回汽车圈吧。我平时混微信群,经常有人问“为啥新款越来越多地方换成‘银白色’零件?”群友老李直接甩一句:“省重呗,用的是航空级别材料!”确实,据张华透露,同样零件如果换成这种特制铝,比钢轻40%左右。一辆车减重100公斤,续航差不多能涨10%。尤其新能源车型,对续航斤斤计较的时候,这种细节简直救命稻草。不过别以为随便拿块金属糊一糊就完事儿,要想装进量产车型,每个参数微调都会影响性能,所以研发周期拖得很长。有一次售后技师抱怨,说新材料刚上线那阵儿,不少工位操作手法还要重新培训,因为压痕和热处理窗口全变了……
去年还有个冷知识传开来:2023年《汽车车身板制造专利》获奖后,有不少自主品牌偷偷试水,把新一代强度更高又抗自然硬化的新型合金应用到了中大型SUV和MPV项目里。虽然外观看不出区别,但据销售顺嘴透露,“你摸下A柱附近,是不是感觉扎实但又没那么沉?”有心人才能体会出来这个细节变化带来的驾驶感受——特别是在高速并线或者遇突发情况时,新材料对整台车刚性的提升很明显。
再生资源这一块,也是最近几年才火起来的话题。我表弟在江浙沿海一家配套厂打工,他总爱调侃:“以前废旧易拉罐没人管,现在回收价蹭蹭涨,全靠新能源汽车需求撑场面。”据刘玥介绍,一吨新生产出来的原生铝碳排放13吨二氧化碳,而再生只需0.58吨。所以现在不少主机厂争抢着要绿色认证供应商,还会定期派驻团队盯现场流程。据群友爆料,目前国内整体再生比例只有四成左右,大部分矿石依赖进口,所以发展循环经济算是卡脖子的必由之路。他们部门自2019年以来减排18%,一年单靠再生项目省掉200万吨碳指标,对环境压力缓解确实起作用。这种闭环模式,让终端品牌宣传环保理念的时候底气足很多,比如某些头部造车企业朋友圈晒证书什么的,也都是背后这些基础供应链默默支撑出来滴……
插句题外话,我爸前年买二手轿跑时,还专门挑了一台带部分全铝结构版本。他倒不是懂技术,就是觉得“不容易锈”。后来洗护店老板提醒我俩,“碰撞修复难度比钢壳大点,小刮擦最好及时处理,否则时间久表面发花不好补。”这也是养护上的一个小坑,新司机可能不会注意。但不得不承认,用过之后真切感受到提速灵活许多,而且油耗下降明显,高速巡航风噪也略低一点点(可能心理作用?)。
最后讲个八卦:业内一直流传一句玩笑话,“北方炼钢看煤炭行情,江北做铜拼电价,而鲁西南出好‘银’,全靠村办企业逆袭”。其实仔细想想,人家三十多年从乡镇一路卷进全球顶级供应链,无非就是敢赌敢闯加上一股死磕劲。不然怎么会连欧美日那些老牌巨头都愿意掏钱买账?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散见于大众新闻及行业内部交流等渠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