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女车主VS理想车主:“拔枪抢桩”3分钟翻脸,全场炸裂到底谁

别去动别人的充电枪

“活不起了?”这句话从湖北那位女车主嘴里冒出来,带着一股子又气又无奈的火药味。你想想那画面:把车安安稳稳停在充电位上,插上枪,转身就去买瓶水的功夫,前后撑死三分钟。回来一看,得,充电枪已经“移情别恋”,插在了一辆理想汽车上,而那辆车,跟个拦路虎似的,正正好好把自家车堵了个结结实实。旁边明明有正经车位空着,人家就是不停,这操作,换谁都得当场血压飙升。

湖北女车主VS理想车主:“拔枪抢桩”3分钟翻脸,全场炸裂到底谁-有驾

这事儿,说大不大,但就像一根扎进脚底的刺,不致命,却疼得钻心。它戳破了新能源车主圈那个“环保、文明、高素质”的美好泡泡。本来嘛,大伙儿从油车换到电车,图个省钱,赶个时髦,顺带还能为蓝天白云做点贡献,多好一事儿。可现实呢?充电桩前的众生相,简直就是一出现代版的宫斗剧。抢车位、拔人充电枪、占位不充电……各种骚操作层出不穷,搞得本该是互助共赢的新能源圈子,愣是变成了零和博弈的角斗场。

那位理想车主,他可能觉得自己挺“聪明”,抓住了三分钟的空档,解决了自己的燃眉之急。但他估计压根没想过,这种“聪明”是以牺牲别人的便利和时间为代价的。这种行为,往小了说是没公德心,往大了说,就是对规则的公然践踏。公共充电桩,姓“公”,意味着它是一种共享资源,遵循的是先来后到的基本秩序。你急,可以等;你赶时间,可以找别的桩。但你不能因为自己的“急”,就理直气壮地去侵犯别人的正当权益。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素质问题了,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私。

更有意思的是网友的那个技术疑问:“充电枪不是锁着的吗?怎么拔得掉?”这话问到点子上了。理论上,没错,大部分电动车在充电时,充电枪和车身接口都会自动上锁,跟银行金库似的,没车主授权,外人甭想动。这既是为了防盗,也是为了安全,防止充电过程中意外脱落引起危险。可理论是丰满的,现实却骨感得吓人。

汽车品牌五花八门,从“蔚小理”到特斯拉,再到一众传统车企的新能源线,各家的锁止逻辑就不一样。有些车,锁得那叫一个严实,充电一开始就“牢不可破”,非得车主用App或车内按键解锁才行。但有的车,锁止功能就有点“随缘”了。可能充电刚开始那几秒,系统还在“思考人生”,锁还没来得及上;也可能充电快结束时,车辆“善解人意”地提前解锁,方便车主拔枪。这就给了那些“有心人”可乘之机。

更别提那些第三方充电桩了。现在市面上的充电桩品牌多如牛毛,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桩的枪头锁止机构本来就“体弱多病”,稍微用点蛮力就能给它“整脱臼”。还有些上了年纪的老旧充电桩,压根就没锁止这功能,谁来都能拔,全凭自觉。这就好比你在家门口安了个锁,结果发现锁芯是塑料做的,防君子不防小人。湖北那位女车主,很可能就是碰上了这种“君子锁”和“小人”的组合。

说到底,技术上的漏洞可以补,但人心里的窟窿,难填。这事儿的核心矛盾,压根就不是充电枪锁得紧不紧,而是有些人心里的那把“道德锁”早就生锈了。当公共资源变得稀缺,人性的弱点就会被无限放大。高峰期,大城市的充电站跟春运火车站似的,一位难求。好不容易排到你,刚插上枪,那种感觉不亚于中彩票。可就在你以为可以安心充会儿电,喝杯咖啡的当口,总有那么些“聪明人”在暗中观察,伺机而动。他们不觉得这是“抢”,而是“合理利用资源”,美其名曰“我比你急”。

湖北女车主VS理想车主:“拔枪抢桩”3分钟翻脸,全场炸裂到底谁-有驾
湖北女车主VS理想车主:“拔枪抢桩”3分钟翻脸,全场炸裂到底谁-有驾

这种“我急我有理”的逻辑,其实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医院挂号要插队,开车上路要加塞,排队买东西要往前挤……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就是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公共秩序之上。这种行为不仅恶心了当事人,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会破坏整个群体的信任和氛围。新能源车主本该是一个因为共同选择而凝聚的社群,结果却因为充电这点事,搞得互相提防,跟防贼似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光靠呼吁“文明充电”显然是不够的。唾沫星子淹不死人,道德谴责对于某些厚脸皮的人来说,不痛不痒。怎么办?得“软硬兼施”。

“硬”的方面,就是技术升级和设施建设。充电桩的数量得跟上新能源车的增速,布局要更合理,不能光盯着商场写字楼,老旧小区、高速服务区这些“老大难”也得覆盖到。技术上,统一充电协议和锁止标准迫在眉睫,最好能实现“一车一码”,非车主授权无法拔枪。同时,引入更智能的管理系统,比如充电桩预约、超时占位罚款等,用技术手段来规范行为,提高“作恶”成本。想象一下,如果拔别人枪会被系统记录,并影响下次充电信用,甚至直接上报征信,那还有几个人敢这么干?

“软”的方面,则是规则的建立和社区文化的培养。充电站可以设置巡查员,或者像有些城市那样,鼓励车主互相监督,对恶意拔枪行为进行曝光。车企和充电桩运营商也应该承担起责任,通过App、车友会等渠道,大力宣传文明充电的理念,营造一个良性的社区氛围。让“充满即走,互助礼让”成为一种共识,一种习惯。

归根结底,我们开着代表未来的电动车,行为却不能停留在野蛮生长的过去。一个充电枪,照出的是人品,也是一个社会的文明水位。当充电不再是稀缺资源,当规则的篱笆扎得足够牢固,当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份对彼此的体谅,或许,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与从容。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是那位女车主,当场抓住了那个拔你枪的理想车主,你会怎么做?是选择忍气吞声,还是据理力争?或者,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能从根源上避免这种糟心事发生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