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朋友在墨尔本开了家小物流公司,去年买了辆中国品牌的新能源皮卡,说是省油又环保。结果前阵子车坏了,电机报警,开不了了。他打电话给售后,客服说最近的维修点在一百多公里外的阿德莱德,配件还要等三天才能到。
他急得直跺脚,活都接好了,车却动不了。想找本地修理厂看人家一摸电路就摇头,说看不懂这车的数据系统,电池高压部分根本不敢碰。
这事不是个例。我在悉尼的朋友圈里一问,好几个开中国新能源车的人都遇到过类似问题。有人干脆把车停着不用了,说还不如买辆二手柴油皮卡靠谱。
关键信息:最近的官方维修点,一百公里外。
配件要等好几天。
第三方修不了,没数据,没工具。
有人说车企就是想赚钱,故意不让人修。三电系统的利润高4S店靠售后养着呢。我查了下,国内新能源4S店售后毛利确实超过50%,比卖新车还挣钱。这账谁都算得清。
可我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要是随便哪个路边店都能拆电池,修坏了起火爆炸,责任算谁的?车主说是按流程找人修的,修理厂说用的是正规方法,车企说我们没授权你操作。最后锅谁背?
国内真出过这种事。有个汽修博主自己拆宁德时代的电池包,拍视频讲解,结果被车企告了,说泄露商业机密,还有安全隐患。法院最后怎么判我不知道,但这件事让很多修理厂吓到了,不敢碰新能源车。
澳洲有规定叫MVIS,要求车企公开维修数据。理论上讲,只要你是合法修理厂,就能拿到诊断权限和维修手册。听起来挺好,对吧?
但实际呢?我联系了一个在布里斯班做汽修的老哥,他说他们申请了好几个月,系统一直没通过审核。官网上的贵,要么只支持整车厂批量采购。小修理厂根本玩不起。
他还提到一点,新能源车和油车不一样。油车坏了最多趴窝,新能源车要是电池出问题,可能直接烧起来。所以厂家怕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有人骂中国车企出海太急,光顾着卖车,不管服务。这话我不完全同意。我在越南待过两年,见过当年日本摩托车是怎么退出市场的——售后服务跟不上,零件等半年,老百姓最后全转去买泰国车了。
现在澳洲华人用户其实挺支持中国品牌的。他们愿意尝鲜,也希望国产车能站住脚。问题是,产品出去了,服务体系没跟上。这不是一天两天能补上的。
而且不光是中国车企踩坑。2024年本田在澳洲也被罚了,就因为维修数据订阅只有年费选项,没提供月付,违反了MVIS的灵活性要求。连老牌车企都会犯错,更别说新来的了。
关键是,开放第三方维修到底好不好?消费者是不是真的受益?
我认识一个广东的汽修师傅,他说现在新能源维修培训太短了,有些学徒一个月就上岗,拿着万用表乱测高压线。这种水平修车,你不担心才怪。
但官方维修也有毛病。距离远,价格贵,等件慢。有一次他朋友的比亚迪唐充不了电,拖去官方店,等了四天,花了三千多澳币。保险公司听说是电池问题,第二年保费直接涨了百分之四十。
所以我认为,问题不在“要不要开放”,而在“怎么开放”。
应该搞个认证制度,让有能力的修理厂拿到权限。
就像电工要有执照一样,高压作业必须持证上岗。
同时推一种维修责任险,谁修坏谁赔,车企不背黑锅,车主也不吃亏。
这样既安全又有选择权。不然一边是垄断高价,一边是野路子冒险,都不是办法。
这场维修权之争,表面看是车企贪不贪钱,实际上
技术要保护,利润要保障,安全更要守住。
消费者想要便宜方便,也不能拿命开玩笑。
监管得跟上,但也不能一刀切。
中国车企在澳洲遇到的问题,其实是整个行业转型期的缩影。
车变了,修车的方式也得变。
不能用十年前的思路管现在的车。
我认为,未来谁能建起一套既开放又安全的维修生态,谁才是真正赢家电。
别的我都信只信亲眼看到的事。
我那个墨尔本的朋友最后把车卖了,换了辆丰田混动。
他说再也不试新能源了,除非修车像换轮胎一样简单。
这话听着心酸,但也真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