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替代的传承与挣扎:保时捷的下一步在哪儿?
秋日的阳光,带着些许暖意,斑驳地洒在上海淮海路的红砖墙壁上。那抹深沉的红,仿佛记录下了街头每一次的喧嚣与宁静。墙上的“PORSCHE”几个字母,悠然自得地闪着历史般的光。橱窗里的两台车,似乎没有刻意地要吸引人,却依旧让无数路人驻足停留。
谁能不向“风冷绝唱”致敬呢,911 Carrera(993)依旧用它经典流畅的车身线条向世界优雅地讲述着什么是永恒美学。那旁边的936/77 Spyder呢,则像个骄傲的老将,披着马天尼涂装,静静的转述着勒芒赛场的鲜衣怒马与速度与激情。
四个字,“无可替代”,挂在橱窗上方,像一个不灭的宣言。而这天,我站在那里,看着这些历久弥新的工业艺术品,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慨:这些车,或许真的无可替代,但保时捷呢?
几天前,保时捷发布了新一季度财报,亏损,严重亏损。1991年上市以来,说是惊动四座的一次亏空也不为过。9.66亿欧元的单季亏损,跟去年同期相比,前三季度利润跌去了整整99%,讲真的,这损失确实是让人倒吸口凉气啊。去年同期单车利润还1.8万欧呢,今年不过200欧,咋整?
一边是街头橱窗里萦绕着历史荣耀的经典车型,一边是财务报告里赤裸裸的数字下滑,这种时空交叠的窘境,让人想起保时捷的电动化转型故事。这家76岁的品牌,似乎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挣扎,一边拼了命投入千亿欧元搞电动化与数字化,一边还得对抗中国消费者手里拿着小米、蔚来、理想这些品牌所挑选的“性价比标尺”。
换了个角度想,这件事其实挺打脸的。十年前,你跟人聊起保时捷,大家眼里的光芒都像保时捷车漆一样亮,帽子一摘,说一句“标志就是身份”,甭提了。如果不能用年薪百万换个保时捷钥匙挂在腰间,那还是能接着去努力打拼。但现在这景象变了,太多太多的电动车用了大屏、智能辅助驾驶、OTA这些技术,直接冲着传统豪华品牌的软肋砸了过去。
有一次跟一哥们喝咖啡聊车,他甩出一个细节,说起家里的新能源车蔚来能自动更新系统,技术参数更新得贼快,就连座椅记忆调教都比保时捷精准。而保时捷的电动化呢,无论是价位还是一些用户体验,确实没法和属于新能源浪潮中的这些对手掰手腕,或者说,它还没找到自己的姿势。
难道保时捷标志性的小胸针,真成了“鸡肋”?不敢妄断,但这事儿搁十年前,想都不敢想。
反倒是,曾经风光无限的扩张计划,现在看起来还真有些问题。保时捷紧抓全球销量抢市场,从十年前的16万辆猛冲到去年的30万辆,翻了不止一个筋斗云,同时利润暴涨。但看如今经济环境下行,大家的钱袋子开始捂紧,保时捷的独特性不免因过度规模化被稀释了,消费者就难免要拿标识溢价说事儿了。从这个层面讲,中国市场下滑25%的数据,确实值得在内部深扒研究。
说个题外话,你还记得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吗?那时候保时捷也差点破产,后来怎么扛过来的?它重新聚焦核心车型优化结构,这才一步步爬出深坑,最后成为全球最能赚钱的豪华车制造商。讲白了,还是那几个关键词:定位、效率、韧性。
这一次,保时捷又在尝试一些调整。他们放慢电动化转型的计划,甚至推迟了之前定下的电动车目标,2030年的电动车占比目标直接喊停,说继续升级内燃机,燃油车和插混版的计划还得来点动作。这话听起来,多少给车迷们留了一些期待,马力输出和油门响应这些玄妙的东西,确实是保时捷的王牌,真不该跟那些“屏幕加沙发”的竞品较劲。
可是问题又来了,如果保时捷找回机械性能的初心,那它的钱包还能撑得住么?毕竟电动化潮流从根本上改变了游戏规则,把机械的独特性直接变成了“大众消费品”,讲个极端点的说法,黑科技驱动的电动马达造出来的超级跑车,门槛突然被抬高了仨档次,机械性能的多样化咋继续延续鸭?
好在保时捷的这波调整并不是乱来的,他们请来了迈克尔·莱特斯,那个有着法拉利混动技术背景的技术型大佬。莱特斯的这段经历,可劲适合保时捷现在这么个状态:既想要守住品牌灵魂,又得拿出点新东西来。换句话说,他得找到电动化浪潮下,为什么消费者还是要花钱给保时捷买单。
从快闪空间的工业艺术雕塑到大街小巷的徽标映衬,保时捷的传承依然清晰地存在着,但在电动化这个时代面前,它也不得不直面一个终极哲学问题,何为“无可替代”?虽然看起来狼狈,但乐观点想,答案或许很快就会浮现。至于它是不是对的,看莱特斯和他的团队怎么出手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