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汽车圈突然炸开了锅,小米SU7 Ultra车主和小米汽车之间的矛盾越烧越旺。车主觉得被骗,小米忙着道歉和补偿,舆论瞬间拉满。
事情开始于5月7日晚,小米汽车发了份《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针对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官方罕见地道歉了。
小米说,确实在表达上有不清楚的地方。补偿方案出来了,未交付的订单可以改配,已提车或锁单的用户给2万积分。
很多人并不买账。有人直接在社交平台喊退车,维权群一夜之间涨到300人。
这场风波的重点是那块4.2万元的碳纤维机盖。宣传时说它有赛车级空气动力学设计,能导流、辅助散热、提升下压力。
不少人冲着这些“高科技”下单,付了高额定金。2月底,刘先生花了2万元订车,就冲着那两个“风道”孔去的。
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在直播间也说过,不光改了外观,内部结构也“全都要改”。在微博上也发过类似的内容。
到了4月底,有车主提车后专门拆解研究。发现内里几乎和普通版一模一样,只多了块塑料板。
有人用鼓风机对着风道孔吹风,纸巾都不带动一下。所谓的“高效导流”成了“装饰孔”,引发众怒。
5月7日,小米汽车的声明里,把“功能性”描述悄悄收敛,变成“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再提到赛车级效果已经找不到了。
有车主很愤怒,说这是玩文字游戏。原本说的功能,现在成了装饰,哪还谈得上货真价实。
车主群里,大家都在讨论,积分补偿根本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有人说,既然承认货不对版,为什么不给退车机会。
维权群的人数不断上涨,议论逐渐扩大到整个汽车圈。小米的声明被认为缺乏诚意,雷军也被点名,希望他正面回应。
5月10日,雷军在微博上公开回应,说过去一个月是他创业以来最难的时候。还透露自己因为情绪低落取消了会议、暂停了出差。
车主们觉得,这不是个别人的情绪问题,是产品和宣传之间的巨大落差。有人甚至怀疑小米是在拖延时间,消耗大家的耐心。
北京京师(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林威接受采访时表示,虚假宣传的关键在于是否误导消费者。只要让人产生误解,构成虚假宣传的风险就很大。
广东华商(扬州)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栋进一步指出,如果是4.2万元的功能性溢价,补偿就不该只是积分。车主可以主张“退一赔三”。
这些观点让车主们看到了维权的可能性。有人已经在咨询专业律师,准备走法律程序。
5月11日,刘先生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车主们想要的不是积分,而是一个说法。希望小米能组织公开问答会,别再用2万积分打发人。
有车主表示,那两个孔甚至可以装到SU7 Pro上,根本不是独有的技术。大家对所谓“原型复刻”感到失望。
小米汽车的回应还是以道歉和积分为主,强调产品满足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散热。只字不提原本宣传的赛车级效果。
整个事件的走向变得越来越复杂。车主的诉求和小米的补偿方案,始终没有达成共识。
汽车行业专家认为,这其实反映了国产高端车企的营销焦虑。大家都想靠“黑科技”抢市场,但一旦落地,产品力就成了试金石。
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机盖,本来是亮点配置。现在却成了风暴中心,用户和品牌之间的信任被打上了问号。
这也提醒整个行业,不能只靠外观和噱头,核心技术和真实体验才是立身之本。用户的耐心和信任是有限的。
小米方面现在有点进退两难。退车和重新定价会带来巨大损失,不退又会伤害品牌形象。
维权车主们还在不断发声,媒体和网友也在持续关注。舆论的风向随时可能发生变化。
这场风波从5月初一路烧到现在,已经不只是小米一个品牌的事。它牵扯出国产高端车市场的信任危机。
当下,眼看着双方都不肯让步,局势越来越对立。每一步都可能影响行业的未来规则。
小米汽车想要平息争议,还得拿出更有诚意和魄力的解决办法。否则,损失的不只是几台车的钱,还有整个品牌的未来。
很多人都在等,等一个更清楚的说法,等一个真正的解决方案。双方的拉锯战,或许才刚刚开始。
目前为止,小米还没给出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答复。5月的这场风波,结局依然充满悬念。
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不会有更多车主站出来,或者小米会不会选择更激烈的应对方式。市场和舆论的考验,才刚刚拉开序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