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轻奢电摩欧洲遇挫:续航96公里卖1万欧元,性价比成最大短板

先看性能。10kW 的中置电机,听起来可能没啥概念。简单说,就是能跑到 105 公里每小时,从 0 加到 50 公里只要 3.8 秒。比同级别的燃油踏板车快不少,那些车通常要 5 秒以上。

但续航就有点尴尬了。以 40 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匀速跑,能跑 125 公里。如果按欧洲常用的 WMTC 工况算,就只剩 96 公里了。要知道,欧洲人通勤距离可不短,这续航怕是不太够用。

充电也不算快,充到 90% 要 3 小时。对比它自家的旧款 X1 还要慢,那款只要 2.5 小时。这技术不进反退,有点说不过去。

再看配置,确实下了血本。铝制单摇臂、倒立前叉、双枪后避震,光听这些名字就知道不便宜。还有 BOSCH 的 ABS 系统、J.JUAN 的卡钳,轮胎用的是倍耐力,轮毂是 Enkei 的轻量化产品。这些可都是摩托车界的名牌。

新加坡轻奢电摩欧洲遇挫:续航96公里卖1万欧元,性价比成最大短板-有驾

智能方面也不含糊。有三种骑行模式可选,能量回收还能调,甚至有倒车辅助。7 英寸的 TFT 仪表,能连手机 APP 遥控。这是想打造 "科技轻奢" 的感觉啊。

对比一下其他车就更明显了。宝马的 CE 04 卖 1.2 万欧元,虽然贵点,但续航有 130 公里,品牌溢价也摆在那。而一些性价比高的牌子,比如 EFun、Nerva,只卖 6000 到 8000 欧元,续航还能超过 150 公里。

欧洲用户也不傻。在西班牙这些市场,大家更看重 "每欧元能跑多少公里"。这款车贵了 30%,续航却没跟上,很难让人买账。

更麻烦的是,它的旧款 X1 还留下了坏名声。之前承诺能跑 200 公里,2.5 小时快充,结果多次跳票,没兑现。这让那些想买高端电动车的用户,怎么还敢相信这个品牌?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品牌背后的母公司有点来头。EuroSports Global 是新加坡的保时捷、兰博基尼经销商,最懂怎么卖奢侈品。

新加坡轻奢电摩欧洲遇挫:续航96公里卖1万欧元,性价比成最大短板-有驾

他们的目标人群也很明确,就是那些 "环保收藏家"。也就是既想环保,又愿意为独特设计买单的有钱人。这些人可能不缺车,买这个就是图个新鲜、有格调。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有不少问题。他们说一年想产 8000 台,可只融到了 1300 万美元。这点钱够不够量产,真不好说。

而且这车是在比亚迪深圳的组装线生产的。借比亚迪的汽车级供应链,听起来不错,但订单量小的话,成本根本压不下来。到时候要么涨价,要么亏本,两难。

在欧洲市场,短期可以把价格降到 8000 欧元档。这样能跟 Nerva 这些品牌竞争,用更好的配置吸引用户,先把市场份额抢过来。

新加坡轻奢电摩欧洲遇挫:续航96公里卖1万欧元,性价比成最大短板-有驾

在东南亚市场就不一样了,新加坡、印尼有不少有钱人。可以维持高价,靠那 50% 左右的订单量,把它打造成一种身份象征。毕竟在那些地方,开个少见的高端电摩,也是一种社交资本。

技术上,既然已经跟比亚迪合作了,不如再深化一下。引入刀片电池技术,把续航提到 150 公里以上,这不就解决了最大的短板吗?

另外,它已经通过了欧盟的 WVTA 认证,这是个好跳板。可以借此进入北欧那些有补贴政策的城市,让政府补贴帮着分担点高价的压力。

以前大家比的是参数,谁跑的快、加速猛。现在不一样了,用户更看重实际通勤体验,可靠性怎么样,用着方不方便。

新玩家也在不断冲击市场。就像长城最近出的灵魂 S2000,21.88 万起,用的是水平对置 8 缸发动机,直接定义了性能天花板。这对电动摩托车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新加坡轻奢电摩欧洲遇挫:续航96公里卖1万欧元,性价比成最大短板-有驾

轻奢电摩到底该怎么活下来?或许可以总结成一个公式:设计溢价乘以供应链成本控制,再乘以政策套利,等于可持续的高端化。

简单说,就是既要设计得让人愿意多花钱,又要把成本降下来,还要会利用各地的政策红利。

有数据测算,如果这款新加坡电摩年销量能突破 5000 台,边际成本就能降 30%。到那时候,或许才能真正打破现在的困局。

说到底,1 万欧元的定价能不能在欧洲站稳脚跟,还要看市场买不买账。毕竟,用户的钱包才是最公正的裁判。你觉得这款车能成功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