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闯和小米的关系这次真算闹僵了,就在前天,也就是9月11号,车评人闫闯直接发声,说自己把那台小米YU7卖掉了,还扔下一句狠话:“以后不碰小米任何产品。”
听着理由挺玄乎的,说是跟小米“价值观不合”。这话一传开,车圈和数码圈的人都炸锅了。
你肯定会觉得,没必要大惊小怪吧?不过,说起来,这车出点问题,可不是突然之间的事。
这事呢,要从一辆会“哐当”响的车讲起。
闫闯那辆YU7,后排一颠簸就会发出奇怪的声音,他自己说像“几个小铁珠碰塑料片”,哐哐哐的声音,听着就让人觉得挺廉价的。
他说以现在中国制造的水平来看,这问题“十年都没碰到过”。不过挺尴尬的,实际上不少车主都反映过,这可不是他一个人倒霉,都是普遍存在的毛病。
真正把引线点着的,还是那位叫“马锐拉”的车主。
在9月10号,他在网上发了一篇长文,直指雷军,抱怨车子的异响一直没修好,闫闯还转发了这条微博,顺便还补了一句话:“以后绝不碰小米的产品!”
嘿,这下可难掩了。
这事还没完呢,闫闯和小米早就不怎么对盘。年头,小米推出那个SU7 Ultra的“挖孔碳纤维机盖”,结果被说成在夸大空气动力学的作用,闫闯也没少吐槽。
后来,小米官方的一些活动就不叫他参加了,再加上他总是抬杠小米,比如那“车规级纸巾盒”的营销手法,感觉比拼芯片还像在比纸巾盒,真是让人忍不住觉得有点搞笑。
还有几次辅助驾驶出问题,小米都没拿出具体数据,也没有说怎么改善,搞得他心里挺不爽。这一个个事情,都是以前的账,一件件堆在那里。
所以你一看就知道,这根本不是一时冲动的事情,实际上是累积了挺长时间的问题,终于集中爆发出来罢了。
这边的舆论情况还真挺有意思的。
有人站出来挺闫闯,称他“敢说真话”,车主们也纷纷上传自己车子的异响视频,抱怨售后推诿扯皮。
有人开始挖他过去的事,说他之前还夸过小米,现在一转脸就像翻书一样快,甚至还有人拿出他2017年那起驾驶过失导致他人死亡的事来质问:“一个犯法的人还能谈什么价值观?”这话说得挺锋利的。
当然也有死忠粉站出来撑场面,说“米家的售后服务挺及时的”,“新兴品牌得宽容点”,还扯上拉特斯拉早期的例子,觉得大家其实都差不多。
不过问题就在这儿:车可不像手机,它关系到安全,也牵扯到信赖,更是花了二三十万的真金白银。
事态一闹大,市场也受了点影响,一些二手车商偷偷地把价格降了几千块,打算卖掉YU7,生怕自己赔进去。
更让人心疼的是品牌声誉,大家开始猜测:难道小米就只懂做营销,真正的质量把关根本不到位?
那个“为发烧而生”“工程师文化”的标签,真能贴得住吗?
说到底,异响虽说不一定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但对待它的态度可是关键。
门板内的塑料件和金属架构出现共振,也就是说,归根结底是供应链和装配工艺的问题。要是厂商不正面应对,而是用“贴点减震材料”来搪塞,甚至还装作没事兒,那可真让用户闹心。
有个博主说得挺有道理:你瞧,理想之前出电机毛病,人家主动回应,问题严重就直接换新。而小米这边,雷军直播照样笑哈哈地聊着未来,评论区早就炸开锅了。
其实,闫闯不是在打击小米的价值观,而是因为“双方处理问题的重点排序不一样”。
就是说吧,你觉得这事没啥大不了的,可是在我看,它可是挺关键的。
其实也提醒了所有新兴力量一句:第一批车出库,工艺上难免会有点风险,这个可以理解,但你得提前告诉大家,搞得透明点,别让人觉得蒙在鼓里。
出现问题了别再藏着掩着,也别拿“价值观”当挡箭牌,用户之所以选择你,是因为信赖你、喜欢你,别让他们等得太累,得赶紧回应才行。
信任的建立真是一件难事,可要是一句话、一件事,就能把它毁得一干二净。
就像跟人交朋友似的,一次骗了人,以后那人再做什么,都觉得是假货。
车也是如此,它不仅仅是个商品,更代表了一份信赖和承诺。
希望每一家企业都不要让那些一开始就信任你的人失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