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消息震动了中国汽车市场:三菱汽车宣布终止与沈阳航天三菱的合资合作及发动机业务运营。这一决定,如同一声沉重的叹息,宣告着三菱汽车彻底退出中国汽车生产市场,结束了近半个世纪的在华经营。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退场,更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汽车产业变迁史的浓缩,其中有辉煌,有挣扎,也有时代巨轮滚滚向前的无情。
初入中国:开启合作篇章
时间回溯到1973年,当时的中国汽车工业还处于蹒跚学步的阶段,三菱汽车以进口中型卡车的身份叩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成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国际汽车品牌之一。那时的中国,汽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稀罕物,路上跑的车型屈指可数,三菱卡车的出现,犹如一股新鲜血液注入。其可靠的性能,在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物资运输等领域发挥了作用,也让中国消费者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了这个来自日本的汽车品牌。
到了1983年,三菱与北京汽车工业公司成立北京吉普,开启了合资生产的篇章。这在当时的中国汽车行业具有开创性意义,它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汽车制造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了一批本土汽车人才。北京吉普生产的车型,在公务用车、越野爱好者等群体中拥有不错的口碑,三菱的技术和品牌形象也逐渐在中国市场扎根。
1997年,沈阳航天三菱成立,次年投产。其4G系列发动机凭借卓越的可靠性,成为国产汽车的“标配”。在那个自主品牌车企发动机技术匮乏的年代,三菱发动机犹如一场及时雨。长城、比亚迪、奇瑞等如今的自主品牌巨头,早年都依赖三菱的4G6系列发动机撑场面。巅峰时期,近30%的自主品牌车型搭载三菱发动机,截至2024年底,累计超700万台国产车使用该公司发动机,三菱也因此被称为“养活半个国产车圈”。它不仅解决了自主品牌车企的燃眉之急,也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心脏”,助力中国汽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起步。
整车辉煌:短暂的高光时刻
在发动机业务取得成功后,三菱开始涉足整车制造领域。2012年,三菱与广汽成立广汽三菱,这一合作让三菱在中国市场迎来了短暂的巅峰。2018年,广汽三菱年销量达到14.4万辆,其中欧蓝德SUV年销量突破10万辆,成为紧凑型SUV市场的明星车型。
欧蓝德凭借其宽敞的空间、出色的四驱性能和相对亲民的价格,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在一些家庭用户眼中,它是一款既能满足城市日常通勤,又能在节假日带全家去郊外撒野的实用车型;对于一些越野爱好者来说,虽然它不是专业的硬派越野,但在面对一些非铺装路面时,也能展现出不错的通过性。那段时间,广汽三菱的工厂里一片繁忙景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4000多名员工加班加点,全国各地的4S店里,看车、买车的消费者络绎不绝,三菱汽车的广告随处可见,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急转直下:销量暴跌与停产
然而,巅峰之后便是迅速的衰落。从2019年开始,广汽三菱的销量开始暴跌。2019年销量为13.3万辆,2020年降至7.5万辆,2021年为6.6万辆,2022年更是仅有3.36万辆 。到了2023年,由于产能利用率仅3.33%,广汽三菱不得不停产,长沙工厂陷入了寂静,曾经的热闹不再,生产线逐渐停止运转,员工们面临着裁员、转岗等困境。
是什么导致了三菱汽车在中国市场的迅速衰落?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而未能适应中国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是其根本原因。
转型之痛:被时代列车抛下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158.2万辆,首次超过传统燃油车(1155.8万辆),占全球市场份额近三分之二。这一变革不仅改变了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也重塑了全球汽车产业的版图。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三大显著特征:技术路线快速迭代,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飙升,电池成本下降,充电设施不断完善;自主品牌全面领先,市场份额占比70%以上,比亚迪、吉利、蔚来等企业在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等领域具备全球优势;产业生态系统性重构,从单纯的产品输出升级为“技术 + 生态”输出,比如比亚迪在海外建厂,带动了本地化产业链的发展。
在这场电动化变革的浪潮中,三菱汽车却像是一个迟缓的追赶者。其燃油发动机业务逐渐被边缘化,2024年沈阳航天三菱营收13.39亿元、净亏6252.72万元,2025年一季度仍持续亏损。三菱在电动化转型上动作迟缓,决策流程冗长。广汽三菱高管曾透露,电动化车型研发需日本总部审批,但三菱本土电动平台(如eK X EV)未适配中国需求,导致其在关键时机上一拖再拖,错过了电动化发展的黄金时期。在竞争对手纷纷推出续航长、智能化程度高的新能源车型时,三菱还在依靠传统燃油车打天下,产品竞争力严重不足。其末代车型阿图柯不过是换标版的埃安V,且整整6年没有推出真正意义上的全新车型,这在日新月异的汽车市场中,无疑是致命的。
行业缩影:日本车式微与中国车崛起
三菱汽车的退出,是中国汽车市场结构性变革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日本传统燃油车技术的式微,曾经以技术先进、质量可靠著称的日本汽车品牌,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面前,优势逐渐消失。同时,也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引领全球新时代的开启。如今的中国汽车企业,不再是过去依赖外资技术的追随者,而是凭借自主研发和创新,在全球汽车产业中崭露头角。比亚迪的刀片电池、CTB技术,吉利的浩瀚架构,华为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等,都是中国汽车产业崛起的有力证明。
未来的汽车市场,属于那些持续创新、快速适应市场变化、深度本土化的企业。三菱汽车的退场,为其他车企敲响了警钟,也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唯有顺应潮流、勇于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而中国汽车产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三菱退场:一个时代的落幕与新生
0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