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数字虚高背后:小订与销量的猫腻,谁还在认真买车?
上周五傍晚,我正琢磨着去洗车,手机“叮”一声弹出条消息,说是最近又有汽车平台被罚了。邻居老王边擦他那辆掉漆的老SUV边嘀咕:“这年头,啥都能造假,就连买个新车,都得先学会看数据。”我笑着说你想多了,但心里其实也犯嘀咕。
小红书前阵子因为榜单乱象挨了罚,这事儿传到我们本地的微信群里,大家倒没怎么惊讶。毕竟,这两年但凡和汽车沾点边的平台,都成了八卦和爆料的新战场。有人说算法懂人性,比老婆还了解你——什么热门、什么话题、哪家品牌要火,全靠推送。
李想之前不是还吐槽过自家MEGA被恶意P图?理想用户群体也总被黑,说到底背后都有团队操作。这种事听起来离自己很远,其实仔细一琢磨,每次新车上市,各种数据满天飞,有多少是真的?没人敢打包票。
顺便插一句,我那辆2016年的轿车,上个月才换过电瓶。本来想着顺手查查今年的新款有没有改进配置,一搜就发现每款新车型的小订门槛低得离谱。有些甚至99块钱意思一下,还能随时退。这不就跟超市试吃一样吗?难怪刷单成风气,不用花大钱,也不用承担责任。
销售朋友前几天喝酒时吐槽,他店里有台热销新能源,今年9月号称“小订破十万”,可实际提走的人寥寥无几。“这水分比雨季路上的积水都深!”他说的时候眼睛瞟了一下窗外,那天下午刚下完暴雨,小区门口确实泡了一脚泥汤子。
我记得去年冬天去4S店修空调(其实就是滤芯堵住),师傅闲聊起订单造假的事。他摇头说:“别信那些数字,有时候厂家为了冲面子,让销售们自掏腰包‘锁单’,反正最后定金还能退。”据他说,新手司机容易受这些噱头影响,看见朋友圈晒订单海报,以为真抢手,其实都是“演戏”。
再举个例吧。今年夏天理想i8上市后,不少媒体追问官方为什么迟迟不公布真实订单数。我在论坛上看到各种猜测,有人分析是因为砍配置降价导致预期落空,还有人直接断言“根本卖不过隔壁”。真假难辨,不过身边几个准备换车的哥们都犹豫着观望,“怕买早当韭菜”。
有意思的是,现在各家品牌玩起了信息差。不光是小订大定能随便退,还搞出了7天犹豫期这种行业惯例。雷军直播间亲口讲过:别怕,下单之后反悔可以全额退款。这么一来,真正统计销量变成糊涂账,你以为的数据盛宴,其实是一桌凉菜剩饭罢了。
还有一次聚会,我们几个旧同学凑一起聊天,一个做售后的抱怨道,现在客户最爱问的问题不是油耗,而是“这个月卖出去多少台?”仿佛销量就是品质保证。但熟悉内情的人清楚,这些排行榜周榜日榜,只要肯加点形容词,每一家都能编出一个冠军故事。“新能源汽车南方城市A级市场第一名”——听起来唬人吧?实际上分母只有几十台……
至于维修圈里的八卦更夸张。有师傅私底下讲,他认识某厂商专门雇佣团队每天刷新网络评论,把竞品踩下去,自家产品吹上天。以前只听说炒房团,现在炒单团也出来搅局。不久前阿维塔那个风阻系数争议,还有理想i8宣传片撞卡车,被质疑是不是提前排练好的剧本杀。一切只要和宣传有关,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儿,但又抓不到证据。
回忆学生时代考数学,一周一套卷子的节奏让人喘不过气。而现在汽车圈也是如此,每隔七八天必然冒出一个新的销量冠军。“蔚来乐道总裁沈斐曾经放话,不公布非最终结果类数据,因为没意义。”但现实呢?谁愿意做那个透明的小白鼠呢?
中国品牌太多,是事实。同济大学朱西产教授采访时感慨,日本同行就三四家,所以不会斗到鱼死网破。在国内混迹这么多年,看透一个道理:规矩做事只能吃亏。所以大家索性入乡随俗,要么晒成绩,要么装沉默,被拉过去衬托别人辉煌也认命喽。有位开修理铺的大叔常挂嘴边一句话:“规矩行船靠舵,人心难测。”
顺带补充个冷知识:今年南方暴雨多,本地不少新能源电池仓进水返厂。据售后经理透露,新款部分车型虽标配涉水报警系统,可惜绝大多数司机压根不知道怎么看提示灯。一位女司机错把报警灯当胎压警告,多跑十公里才发现动力丢失——这也是信息混乱的一环吧,该提醒的不提醒,该吹牛的数据倒天天刷屏!
写到这里楼下烧烤摊已经收摊,小区广场上遛弯的大爷讨论今晚哪个品牌广告拍得浮夸。我坐在阳台抽烟发呆,又收到微信群推送某品牌锁单量创新高的信息,也懒得点开看真假。当今世道,没有外力介入,很难指望企业自己主动刹住虚火。只是以后真要换新车,大概还是会先摸摸钱包,再看看身边谁是真正把钥匙揣兜里的主儿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穿插于文中及生活碎片对话中,如销售、维修技师及公开新闻事件等处均有体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