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汽车对决
2025年的慕尼黑车展,本来是德系车厂的“豪华大秀”,结果被116家中国车企集体“杀”进来,直接变成了“中德对决”的擂台。跟上一届比起来,中国展商的数量几乎翻了一倍,带着整个产业链的优势和激进的市场打法,让传统的德系三大巨头——奔驰、宝马、奥迪(也就是BBA)一下子陷入了“内忧外患”。场内高管嘴上说“不怕中国”,但场外销量和利润却双双下滑,德国媒体也开始警告:“再不改革,就要进博物馆了。”这场汽车产业的权力更替,正在电动化的浪潮中以远超预期的速度加速上演。
BBA车展尴尬现形
车展现场的“场面有点尴尬”,简直就像BBA(奔驰、宝马、奥迪)现在处境的一个真实写照。首先,奔驰的设计负责人戈登·瓦格纳就忍不住吐槽了奥迪那个Concept C的内饰,“看起来像是1995年的设计”,说它科技感不够,屏幕也小得可怜,明显是想用“内部互怼”来转移大家对自家问题的注意力。
更夸张的是,奔驰的首席技术官马库斯·谢费尔还公开放话:“在电动车领域,我们根本不怕中国。”结果话音刚落,尴尬的事情就发生了——奔驰集团的董事长康林松在给德国总理默茨展示全新电动版GLC的时候,引擎盖居然卡住了,直接成了全场的笑点。
最讽刺的是,康林松一边还在批评中国车市“靠低价竞争把整个行业拖垮”,一边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今年年初到现在,中国汽车在欧洲的注册量暴涨了91%,上半年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的份额翻了一倍,达到了5.1%,只比奔驰低0.1个百分点。曾经那个高高在上的“豪华象征”,现在光环已经越来越淡了。
BBA销量下滑,新能源车崛起
BBA(宝马、奔驰、奥迪)现在可真是有点焦虑了,这事儿已经不只是“在自己家门口丢脸”那么简单了。今年上半年,在他们最重要的市场——中国,销量集体“跳水”,奔驰跌了14%,卖了29万辆;奥迪也跌了10.2%;三巨头加起来少卖了将近30万辆。
利润方面更是惨不忍睹,奔驰的税后净利润直接砍了一半多,大众集团的营业利润也下滑了32.8%。而且美国那边的关税和内部重组成本还在不断拖累他们的业绩。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背后是咱们中国消费者开始“移情别恋”了。不是说BBA不好,而是本土新能源车太猛了,简直是“降维打击”。比如比亚迪汉EV创世版起步价才26.98万,蔚来ET5也才29.8万起,比奔驰C级这些BBA的入门车型还便宜,但配置却更智能,续航也更强。
乘联会的数据也显示,到了2025年8月,中国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突破了55.3%。比亚迪汉家族累计交付量都超过100万辆了,而且90后和00后的用户占比超过了64%。看来,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开始用钱包来重新定义“豪华”了。
BBA电动化战略调整
面对中国车企在价格和科技上的双重冲击,BBA(宝马、奔驰、奥迪)不得不重新调整自己的电动化战略,从以前那种“激进全电”的路线,慢慢转向“油电并行”的模式。
比如,奥迪直接取消了原本计划在2033年停售燃油车的目标;奔驰也把原来的“2030年全面电动化”改成了“新能源车型最多占50%”,明显是想稳住现有的市场基础。这次车展上,它们也亮出了自己的“反击牌”:宝马推出了Neue Klasse平台的首款量产车iX3,目标是2026年进入欧洲市场,还公开表示“密切关注中国的价格战”;奔驰则带来了纯电版的GLC EV,靠那块39.1英寸的Hyperscreen大屏来吸引眼球;大众也展示了ID.CROSS概念车,打算在2026年发起一场入门级纯电车的攻势。
不过,这些动作看起来更像是“被动应对”而不是主动出击。奥迪现在隐藏屏幕,强调驾驶体验;宝马则押注“满屏科技”来讨好中国市场;奔驰还在坚持用镀铬装饰来维持豪华感。这种路线不统一,其实也反映出它们在电动化方向上的迷茫和不确定。
BBA面临内外压力
更麻烦的是,BBA(宝马、奔驰、奥迪)现在是里外都不是人。外面呢,欧盟那边2035年就要全面禁售燃油车了,压力越来越大。国际能源署也说了,到2030年欧洲新车电动化比例差不多要达到60%,这转型已经不能拖了。
但问题来了,大众的CEO奥博穆还公开反对欧美之间的“不对称贸易协议”,抱怨15%的汽车进口关税把利润都压得差不多了。保时捷更是因为中国市场的不景气和关税压力,日子过得有点紧。
再看内部,中国车企正在欧洲疯狂扩张。比如比亚迪,已经承诺到2025年底要在欧洲32个国家开超过1000家门店。以前大家觉得中国品牌只是跟在后面模仿,现在人家已经从“模仿者”变成“规则制定者”了。目前全球销量前十中,已经有两家是中国品牌:比亚迪以33%的增速,吉利以29%的增速,直接超过了本田和日产,彻底改变了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
新旧产业逻辑碰撞
这次慕尼黑车展的较量,早就不是谁的车好看、谁的配置高这么简单了,而是新旧汽车产业逻辑的一次正面碰撞。BBA这些靠燃油车打拼了上百年的老大哥们,现在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大潮下,优势越来越难维持了。反观中国车企,靠着完整的产业链、快速的技术更新,还有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刻理解,正在一点点打破“豪华车只能是欧美造”的固有观念。
现在德国媒体都开始警告说:“不改革就只能进博物馆了。”这话还真不是吓唬人。当BBA还在纠结要不要加个大屏幕、是不是还要保留燃油车的时候,中国车企已经在欧洲市场迅速布局,用性价比高的车型慢慢抢占消费者的认知。
那么问题来了:燃油车时代的霸主还能守住自己的王座吗?中国车企能不能真正站在全球豪华电动车的最前沿?答案可能就藏在每一次技术进步和消费者的实际选择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