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小钱办大事,换这个零件,大幅降低自燃风险!

现在只要一提起电动汽车,很多人心里头可能都会先画上一个问号,最关心的就是安全问题,尤其是网上时不时出现的车辆自燃新闻,更是让不少人感到担忧。

大家的普遍印象里,一旦出了这种事,问题肯定出在电池身上,毕竟那么大一块高能量密度的东西,听起来就有点让人心里发毛。

但实际上,有时候这个“黑锅”电池背得还真有点冤枉。

很多时候,引发危险的导火索,可能是一种我们平时开车根本不会注意,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存在的液体——电池冷却液。

花小钱办大事,换这个零件,大幅降低自燃风险!-有驾

这东西听起来不起眼,可一旦它出了问题,就可能把一个花点小钱就能解决的隐患,变成一个威胁到生命财产安全的大麻烦。

最近,咱们国家就针对这个小小的冷却液,推出了一个可以说是全球领先的新标准,这不仅关乎到未来我们每一位新能源车主的切身安全,也再次证明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标准正在成为世界风向标。

咱们先得弄明白,这个电池冷却液到底是干嘛的。

开过传统燃油车的朋友都知道,发动机工作时会产生巨大的热量,需要靠水箱里的冷却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防冻液,来循环降温,防止发动机“开锅”。

电动汽车的原理也类似,它的核心部件电池包,在充电和放电的过程中同样会发热,尤其是在快速充电或者激烈驾驶的时候,热量会急剧增加。

如果这些热量散不出去,电池的温度过高,不仅会严重影响电池的性能和使用寿命,一旦超过某个临界点,就可能引发“热失控”,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池自燃。

所以,电池冷却液的作用,就是像一个精密的空调系统,不停地在电池包内部循环,带走多余的热量,让电池始终工作在一个舒适又安全的温度区间。

问题就出在这个冷却液本身的性质上。

在燃油车里,冷却液的任务很单纯,就是个“热量搬运工”,它所在的发动机舱里,基本不涉及什么高压电路。

所以,传统冷却液的电导率非常高,普遍在每厘米三千到五千微西门子这个水平。

这个电导率是什么概念呢?

说白了就是它导电的能力比较强,和我们家里的自来水差不多。

但在电动车里,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花小钱办大事,换这个零件,大幅降低自燃风险!-有驾

电池包内部可是遍布着动辄四百伏,甚至八百伏的高压线路。

在以前,我们国家对于电池冷却液的标准还比较宽松,电导率的要求大约在每厘米一千微西门子左右。

这个数值虽然比燃油车的低了不少,但在高压电面前,依然是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

您可以想象一个场景:如果车辆发生碰撞,或者因为管路老化出现了破损,导致冷却液泄漏出来,恰好又接触到了电池的高压部件。

这瓶导电能力不弱的液体,就瞬间成了一条连接正负极的通路,直接造成短路。

高压短路产生的巨大电流和瞬间高温,足以引燃周围的任何可燃物,从而点燃整个电池包。

所以说,过去我们看到的许多电动车起火的案例,很可能并非电池电芯本身存在质量缺陷,而是被这个不起眼的“猪队友”——不合格的冷却液给坑了。

正是看到了这个潜藏的巨大风险,国家才果断出手,制定了全新的国家标准GB29743.2-2025。

这个新标准里最核心的一条规定,就是从2025年10月1日开始,所有新出厂的新能源汽车,其搭载的电池冷却液电导率,不得高于每厘米100微西门子。

从之前的一千左右,直接降到了现在的一百以下,整整降低了九成!

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变化,而是安全逻辑的根本性转变。

这意味着,新型的冷却液几乎就是一种绝缘体。

即使发生了最坏的情况,冷却液泄漏并接触到高压电,由于其极差的导电性,也无法形成足以引发危险的短路电流,从而在源头上就切断了这条通往“热失控”的危险路径。

更值得我们自豪的是,目前在欧美日等传统汽车强国,他们对于电池冷却液的相关标准还相对滞后,我们国家在这个细分但至关重要的安全领域,又一次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花小钱办大事,换这个零件,大幅降低自燃风险!-有驾

新标准的厉害之处还远不止于此。

除了导电性,老式冷却液还有一个隐患。

在长期与高压电接触的环境下,它会发生类似电解水的化学反应,缓慢地分解并产生氢气和氧气。

氢气我们都知道,是极易燃烧和爆炸的气体。

这些气体在密闭的冷却管路里越积越多,不仅会形成“气阻”,影响冷却液的正常流动,降低散热效率,更像是在电池包里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一旦发生起火,这些积存的氢气会瞬间成为助燃剂,让火势变得更加猛烈和不可控制。

而符合新国标的新一代低电导率冷却液,通过配方和技术的全面升级,其化学稳定性也大大提高,在同等工作周期内,氢气的析出量比老产品降低了百分之九十以上。

这不仅让整个冷却系统运行得更可靠、寿命更长,也等于拆除了这颗潜在的“氢气炸弹”,让行车安全更有保障。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不就是乙二醇和水兑出来的东西吗?

为什么不同产品之间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这个想法其实只说对了一半。

这就好比我们都知道好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和水,但为什么有的酒能卖到几千上万,有的却只卖十几块钱?

关键就在于除了主要成分之外的那些“微量物质”,也就是独特的酿造工艺和配方。

对于冷却液来说,它的核心技术和价值,也正是在于那些除了乙二醇和水之外的各种复杂添加剂。

花小钱办大事,换这个零件,大幅降低自燃风险!-有驾

全球知名的化工企业巴斯夫最近就发布了一款完全符合中国新国标的冷却液产品,其技术核心就是一种特殊的含有机盐的腐蚀抑制剂。

这种添加剂有什么用呢?

举个很实际的例子,电池的冷却管路在生产焊接过程中,会使用一种叫做“助焊剂”的化学物质,在管路内部难免会有一些残留。

普通的冷却液遇到这些残留物,很容易发生反应,生成杂质,从而导致冷却液的电导率慢慢升高,失去绝缘性。

而优秀的添加剂配方,就能很好地“兼容”这些残留物,抑制它们的化学活性,同时还能保护冷却系统里的橡胶软管等部件,防止它们老化、变硬、开裂,从根本上保证了冷却液在整个使用寿命内,都能维持超低的电导率和高效的散热性能。

最后,我们再来聊聊两个大家日常可能会遇到的实际问题。

第一,我们在看冷却液产品时,经常会看到像25、35、50这样的标号,这是什么意思?

其实这代表的是产品的冰点,也就是它能耐受的最低温度。

数字越大,说明里面乙二醇的浓度越高,抗冻能力就越强。

比如50号的产品,就能在零下五十度的极端低温下保持液态,正常工作。

汽车厂家会根据车辆的销售地区来选择不同标号的冷却液。

比如销往广东等南方地区的车,用25号的就足够了;而销往东北地区的车,就必须使用高标号的,否则在寒冷的冬天,冷却液一旦结冰,体积膨胀,就可能把整个冷却系统撑坏。

第二,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冷却液可以混合使用吗?

答案是非常不建议。

前面已经说了,各家产品的核心技术都在于不同的添加剂配方,你根本不知道两种不同的化学配方混合在一起会产生什么不可预知的反应。

这就像我们不能随便把不同的药混在一起吃一样。

运气好的话可能没什么事,运气不好,轻则会生成沉淀物堵塞管路、腐蚀金属部件,重则可能直接影响电池的散热和安全,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