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车市场的数据有点像是我早上刷朋友圈看到的,乱七八糟但也有点趣味性。9月第二周的销量榜单,光是宏光MINIEV就轻松冲到第一,超过1.1万辆(估算,样本少,不保证百分百靠谱)。吉利星愿也破万了,纯微型电动车还真能撑起一片天。你说这还不算快?Model Y居然没晋升榜首,挺让我意外的。它排第二,这个位置,感觉更像是稳中带华的感觉。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宏光MINIEV配备的接口多得像拼多多的赠品,随便装配一点配件都不成问题。这让我想,是不是微型电动车的最大优势,也在于它的宠粉程度?而且比亚迪还能稳坐销量第一的位置(来源:市场统计),这家伙的优势真不是光拍脑袋来的。
对比一下:同价位的车型,比如吉利星愿和宏光MINIEV,实际用车感受差别很明显。你坐进去会觉得,MINIEV轻巧得像个哆啦A梦缩小版,驾驶感更直接,动力线性比较贴事实;星愿则偏向舒适,空间更大,但我觉得它的车身反应没那么灵敏。这个差别挺实操的——想开快点,微型车的响应速度更让人满足。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供应链其实跟拼拼图一样。比亚迪的电池不算最大,但布局得很巧,像我家厨房磁吸的刀架,整齐划一,随手就能搞定。研发和供应链就像做饭,关键是材料得新鲜,调料得合适。你像宏光MINIEV为什么能做得这么接地气?我猜它的供应链可能更像地方市场的散户批发,供给弹性大,能搞定多样化需求。
不过我得收回来两句,前面说它操作简单,不能光这么看。做微型车的研发投入也不低,没指望它像特斯拉一样大手笔,但在基础上把成本压到极限,确实很考验设计师的智慧——像你想用最少的零件做最实用的车,比如装到预留接口多的MG4,配件随意加,用户体验其实还不错。(这段先按下不表)
有个问题:你觉得,为什么Model Y没能夺冠?我猜啊,大概率跟用户心理变化有关,以前市场上中型SUV代表高端、象征未来科技,但尤其是一二线城市,微型电动车更适合快节奏的生活,也更粘人,保养便宜,待在路上怕麻烦就少。
可这里有个疑问:你会不会觉得,电车越做越复杂,复杂得让普通人望而却步?我身边很多朋友,买车其实最在意的还是用得顺手。你说,厂家是不是应该多考虑日常使用的便利性——比如接口多点、维护简单点,还是只盯着那点科技?
偏偏就算大家都在争销量,市场切片也很细。排名前十那批,基本上都是拼出来的,宏光MINIEV那种微型车,用工厂成本把控得死死的,一辆脑袋瓜子都能在淘宝上买到配件。反观一些品牌,像理想、蔚来,靠的其实是差异化的体验。比如蔚来ET5长续航版,还是高端货,价格不便宜,但满足了高端用户的炫耀心。
我还想到,车企内部斗争像是拉大锯子:你想想,很多车型销量虽然不算多,但它们的存在让车市更丰富。像我一个维修工说,小时候修车,最大的乐趣就是排查那些怪车,现在纯电版更像诊断几个电池包的健康码:一不留神就掉到隐藏的陷阱里。这让我另一个疑问:我们把创新变成了无休止的拼命追逐技术了——真的,消费者得的到啥益处?还是只是多了点折腾的借口?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电动车的续航到底还是硬指数。你试想,一辆车,每百公里的能耗其实还挺有趣的,像我算过,正常市区开,能耗大概在16-20度左右(估算,样本有限,不能太较真),那如果用个平均200瓦时每公里计算,续航300公里,电池容量大概就是60kwh左右,成本高不高?这个折算还挺有意思的。
我有个感受,像价格战还会持续,毕竟穷人还是很多。这也让我想,像吉利、比亚迪这种渠道厉害的品牌,是不是某种中庸之道:既抓价格,又努力做错位体验,才真正打到广大消费者的心?毕竟,市场上不可能只靠科技赢得一切。
哦,说起单车销量,你觉得这数字背后到底有多少水分?我猜可能有锁单、虚报一部分,但整体趋势是真实的。毕竟,买车这事儿,哪个人不是掂掂钱包后才买的?。
你有没有注意到,很多新车型都偏向细分市场——像钛3、小米,甚至一些新品牌都是冲着年轻玩家或城市通勤族去的。这种需求其实蛮令人头疼,怎么说呢?似乎车厂的创新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有点被逼无奈。你敢赌,下一步会不会在车内设计上玩出点花样?像我那朋友说:是不是以后车里也可以玩拼拼图游戏,然后自动调节座位姿勢。
说了半天,我发现这种拼盘似的市场情况,其实挺像城市的地铁——人流不断,节奏快,变动大。车企也是一样,拼死拼活抢市场,谁都想破价格天花板。但你看,销量毕竟不是唯一标准——其实挺像在打麻将,牌不一定是牌好打,但懂得怎么打得巧更重要。
这不禁让我心里打个问号:到底,什么样的车,才是真正适合现代人的?或者说,还真得靠细节取胜。就像我有次看一辆车,细节打得漂亮——车里的灯,位置恰到好处,开着特别舒服。
现在市场这样,谁还敢说完美无缺?不过我迟早要换新车,也许就是那辆细节控一眼就看上的。你最在意的细节是什么?我倒觉得,未来还会出现哪种奇葩设计,令人期待又怕受伤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