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挺热闹,说的是比亚迪出了一款新车,叫2025款比亚迪e9,关键是这车一上市,价格直接让人惊掉了下巴。
官方指导价定在了16.98万元,只提供一个叫“506km豪华版”的配置。
可能很多人对这个价格没啥概念,这么说吧,跟它之前的2022款商务版比,这次新款直接便宜了7.2万块钱!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相当于直接打了个七折还多,在现在这个新车价格战打得火热的时候,比亚迪这一手还是相当狠的。
消息一出来,很多关注车市的朋友就去店里看实车了,网上也很快就有了照片。
大家伙一看,心里就犯嘀咕了:这车怎么越看越眼熟?
这不就是大街上跑的比亚e9的前脸和比亚迪汉DM-i几乎一模一样吗?
那个大嘴巴一样的进气格栅,里面是亮晶晶的点阵式设计,再加上一条长长的、贯穿整个车头的LED灯带,整个造型跟汉可以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从侧面看,隐藏式的门把手,看起来挺高级的轮毂,还有车尾那个现在特别流行的贯穿式尾灯,都让人觉得这车就是汉的“双胞胎兄弟”。
尺寸也差不太多,车长将近5米,轴距也达到了2米92,坐进车里,后排空间非常宽敞,绝对是中大型轿车的标准身材。
这下子,大家伙的疑问就更多了。
很多人都想不通,比亚迪现在已经有了王朝系列和海洋网系列,车型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卖得最好的中大型轿车就是汉,每个月销量都非常可观。
既然汉已经这么成功了,为什么还要再推出一个外观、尺寸都如此相似的e9呢?
而且还把价格定得比汉便宜那么多。
这不是明摆着让自家的两款车“打架”吗?
很多人都觉得,e9的出现,很可能会抢走一部分原本想买汉的顾客,对于比亚迪整个公司的销量来说,起不到什么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反而可能造成内耗。
毕竟,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两台车长得差不多,一台便宜好几万,肯定会优先考虑便宜的那台。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扒一扒这款e9的详细配置和一些不太起眼的细节,就会发现,比亚迪这步棋下得其实非常精明,它的目标根本就不是我们这些普通的家庭用户。
我们先来看看这台车的“内心”。
它的动力系统用的是一个前置的单电机,最大功率135千瓦,这个数据在今天动不动就两三百千瓦的电动车里,只能算是中规中矩,足够日常使用,但谈不上什么驾驶激情。
电池用的是60.5度的磷酸铁锂电池,官方说的续航是506公里,这个续航水平在现在来看也只能算是个及格线。
再看车里的配置,给的东西都非常实在,比如前排的安全气囊、座椅侧面的安全气囊,主驾驶座位的加热和通风功能,倒车影像,定速巡航等等。
这些都是开车时最常用、最基础的功能。
关键在于,它少了些什么。
现在的新能源车,最喜欢宣传的就是各种高科技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比如什么自动跟车、车道保持、自动泊车之类的,这些在新款e9上,基本上都找不到。
这就很奇怪了,一辆外观做得这么时尚、向高端车看齐的车型,内在的科技配置却这么“朴素”,这显然不符合常规的造车逻辑。
谜底,就藏在它的质保政策里。
比亚迪官方明确写着,这款车“作为营运车辆时,它的三电系统(就是电池、电机、电控)质保为6年或60万公里”。
“营运车辆”这四个字,就是解开所有问题的关键。
说白了,比亚迪e9这台车,从设计之初,它的主要客户群体就不是买车上下班、周末带家人出去玩的普通家庭,而是专门为跑网约车、出租车的司机师傅们量身打造的一款“生产工具”。
想明白这一点,之前所有的疑问就都迎刃而解了。
对于网约车司机来说,买车最看重的是什么?
首先就是成本。
16.98万的售价,对于一台车长近5米的中大型轿车来说,性价比极高,能大大降低司机师傅们的入行门槛。
其次是耐用性和可靠性。
6年或者60万公里的三电质保,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承诺,给了司机们一颗定心丸。
这意味着这台车可以经受住高强度的使用,即便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地跑,也不用太担心核心部件出问题,就算出了问题也有厂家兜底。
再者,就是乘客的乘坐体验。
车子空间大、坐着舒服,乘客满意度高,才愿意给好评,司机的收入才会有保障。
e9直接用了汉的平台,宽敞的后排空间正是它的巨大优势。
至于那些花里胡哨的智能驾驶功能,对于常年在城市里穿梭、对路况了如指掌的专业司机来说,用处并不大,去掉这些配置,正好可以把车价降下来,把钱花在刀刃上。
反而像主驾驶座椅通风加热这种功能,对于需要长时间坐在车里的司机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福利,能大大提升工作的舒适度。
所以,比亚迪e9根本就不是来和汉抢市场的,它是比亚迪派往另一个细分战场——B端营运市场的一名精锐士兵。
它的真正对手,也不是比亚迪汉,而是像广汽埃安AION S、红旗E-QM5这些在网约车市场已经占据一席之地的车型。
比亚迪这一招,是典型的高维打低维。
它利用了汉系列已经非常成熟、并且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良好口碑的平台和设计,省下了一大笔研发费用,然后通过精准地增减配置,打造出了一款专门针对特定市场的产品。
这不仅体现了比亚迪对市场需求的深刻洞察力,更展示了中国汽车工业强大的平台化制造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
它不是简单的内部竞争,而是一种更聪明的市场扩张策略,让不同的产品去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把整个市场的蛋糕做得更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