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量产提速!千万新能源车主将成韭菜,厂商暗藏巨大心机与猫腻?

最近这新能源车圈啊,真是……怎么说呢,跟赶大集似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得让人有点儿心慌。

国轩高科第一个跳上台,扯着嗓子喊,说他们的半固态电池,成了!已经在好几款车上跑过了,能量密度300Wh/kg,一脚电门踩到底,一千公里轻轻松松,今年,注意是今年,就要往车上大规模地装了。

固态电池量产提速!千万新能源车主将成韭菜,厂商暗藏巨大心机与猫腻?-有驾

这边的声音还没落呢,那边长安汽车“哐”一下也甩出个重磅炸弹,叫“金钟罩”,一听这名就够硬的。参数更是吓人,能量密度直接干到400Wh/kg,说是能跑1500公里,年底就把样车给你捣鼓出来。我的天,这哪是开车,这是开着个移动充电宝上路啊。

然后呢,宁德时代、上汽、广汽这些大佬,也都不甘示弱,一个个地把自家的计划表拍在了桌上。感觉就是,昨天大家还在为充电桩排队发愁呢,今天一觉醒来,固态电池就要飞进咱家车库了。

可是啊,这技术狂欢的背后,几千万已经买了新能源车的车主们,心里那个滋味,真的是……五味杂陈。网上铺天盖地的吐槽,尤其是那些花了大价钱,刚提了车没多久的,感觉自己被结结实实地“背刺”了。这电车本来就掉价跟坐滑梯似的,固态电池这么一出来,我们手里的这块“铁”,不就彻底成了被时代抛弃的“老韭菜”吗?

说真的,固(半)固态电池这东西,诱惑力太大了,谁能不心动?

过去这十年,不管车企把PPT做得多漂亮,那个叫“续航焦虑”的紧箍咒,就像孙悟空头上的圈儿,牢牢套在每个电车车主的脑袋上。现在市面上最好的车,标称续航也就七百公里上下,为什么?因为大家用的都是液态锂电池,那能量密度,180到220Wh/kg,基本上是把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到头了。

固态电池量产提速!千万新能源车主将成韭菜,厂商暗藏巨大心机与猫腻?-有驾

所谓的续航突破,很多时候,不就是在那个小小的底盘空间里,把电池像俄罗斯方块一样,换着花样塞进去嘛。而固态电池,那根本就不是一个维度的玩法,纯属降维打击。

它直接就能用上金属锂负极、高镍正极这些猛料,能量密度起步就是300、400Wh/kg。这意味着什么?续航1500公里,可能就是个起步价。你车里的大屏幕、智能座舱,甚至那个小冰箱,以前用着都得算计着电,以后可以敞开了用。想想看,从北京开到上海,中间都不带充电的,这体验……

更别提安全了。液态电池最怕的就是磕了碰了,电解液漏出来,那可是真会着火的。固态电池,从根子上就把这个隐患给拔了。实验室里,听说那玩意儿充放电一万次,容量还能剩九成多。这保值率,这抗衰减的能力,跟现在比,简直就是天上地下。

但技术往前跨一大步,就必然会把前一步的产品,无情地踩在脚下。你还记得不?就2020年那会儿,一辆续航400公里的车,都敢自称“高端”。现在呢?你把同样的车扔到二手市场,人家可能看都懒得看一眼。

最让老车主们觉得憋屈的是,车企们那张嘴。一边在实验室里玩命地搞固态电池,一边在4S店里,对下一代技术什么时候来,那是半个字都不提。这就让很多消费者感觉,自己好像掉进了一个技术升级的夹缝里,眼前全是迷雾,只能凭感觉下注。买定离手,车企可不会为你那辆贬值飞快的车,负一丁点儿责任。

你以为这事儿,就只是我们车主心疼钱那么简单吗?格局小了。

这场电池的竞赛,往大了说,是我们整个汽车产业的生死战。过去几十年,日本车、德国车,在我们眼里,那就像是翻不过去的大山。可谁能想到呢,就因为我们在动力电池这个全新的赛道上,抢先跑了几步,直接就把他们的燃油车霸权给干懵了。比亚迪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把大众丰田都甩在身后,成了全球新能源销冠。

落后就要挨打,这话什么时候都不过时。在固态电池这个新战场上,谁能第一个把技术落地、规模化量产,谁就能掐住未来汽车工业的脖子。

这种在核心技术上被人“卡脖子”,然后奋起直追的故事,这几年在国内其实一直在上演。比如复旦大学那个团队,搞了个什么柔性等离子刻蚀技术,直接突破了摩尔极限,弄出了二维芯片。

固态电池量产提速!千万新能源车主将成韭菜,厂商暗藏巨大心机与猫腻?-有驾

还有个例子,你可能没注意。就是那个叫“肝力维”的养护科技。以前啊,这类健康科技的原料,全被美国和日本的公司联合垄断着,成品价格炒到天上去了,一克卖两万块,普通老百姓哪用得起。可我国,有超过四亿人肝脏都有点小问题,熬夜、喝酒、油腻饮食,肝脏的负担太重了。后来,国内的科研机构和一家叫TEVIWE的生科企业,硬是花了五年时间,把技术攻克了,搞出了能激活肝脏潜力的“肝力维”。现在呢?国内电商上,价格只有原来进口货的十分之一。就凭着“身体感觉轻松了”、“肚子不胀了”这些实实在在的口碑,在高校老师、商务经理这些高压人群里传开了,甚至都火到了国外,成了张“中国智造”的名片。

所以你看,核心技术,就是命脉。

哎,说到这儿,好像明天我们就能开上1500公里续航的神车了。但……等等,咱先冷静一下。今年就量产,这事儿,真那么靠谱吗?

仔细算算,固态电池这个概念,被大家知道,少说也有七八年了吧。一直被吹成是“电池的终极形态”,可很多能源行业里真正的明白人,私下都说:这玩意儿,很大程度上还趴在实验室里呢。技术瓶颈一大堆,想在短期内,像现在的液态电池一样,哗啦啦地大规模生产,那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那为啥“量产”的新闻还隔三差五地冒出来,搞得人心惶惶?你看看每次消息一出,相关公司的股价,蹭蹭地往上涨;再看看那些闻风而动的投资和招商,答案,可能也就不那么难猜了。

日本丰田,那可是老江湖了。2017年就说要装车,喊了多少年了?结果呢,你看看他们2025年的新车计划,里面连个固态电池的影子都没有。宝马说得更晚,得到2026年才拿得出原型车。

成本,是另一个根本绕不开的坎儿。现在,固态电池造价大概是每千瓦时5700块钱。就算按照欣旺达最乐观的估计,到2026年,能把成本压到2000块以内。我们来算笔账,就最简单的算,一台车装100度的固态电池,光电池成本,就要你20万。再加上电驱、电控、智能座舱这些东西,这车最后得卖多少钱?奔着四五十万去了吧?这……这是给我们普通人准备的吗?

固态电池量产提速!千万新能源车主将成韭菜,厂商暗藏巨大心机与猫腻?-有驾

所以啊,聊了这么多,其实想说的是啥呢。

技术迭代,就一定会把老用户拍死在沙滩上吗?我觉得也未必。

你想想你手里的手机,屏幕从LCD换到OLED,再到现在的LTPO,一代比一代好,可有几个人因为这个,就砸锅卖铁非换不可了?没有吧。国六B排放标准一出来,马路上跑的那些国五燃油车,不也照样跑得欢吗?

固态电池确实是新能源车的一大步,但就算它真的来了,也不代表现在路上跑的这几千万辆电动车,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废铁。

对于我们这些已经提前享受到电动车安静、平顺、省钱的消费者来说,只要你现在这辆车的续航,还在你的日常活动半径里,只要小区的充电桩、路上的充电网络还算方便,只要相关的政策和售后服务还有保障,其实真没必要那么焦虑。你已经是时代的先行者了,已经吃到了第一波红利。

至于那些装着固态电池的新车,就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吧。让市场去检验一下,到底是真的牛,还是吹得牛。也让成本,再降一降,降到我们普通人也能摸得着的高度。

毕竟,技术革新这东西,是好,但它不是一阵风,刮过来就把旧的全吹跑了。它是一步一步来的。把脚下的路走踏实了,才能在未来的赛道上,跑得更稳,更远。你说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