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萝吉
同比增长8.08%,这是今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市场的同比增速,在全国GDP勉强保住5%增速的大背景下,汽车市场依然显得欣欣向荣。
当然,这不代表车企们上半年的日子都很轻松,8%的整体增速下,是各家车企你死我活的残酷竞争。持续了4年的大内卷和市场重塑,到现在依然没有画上休止符。
抛开海外市场的数据,我们只专注国内的新车上险量,看看2025上半年,各家车企都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上半年新能源渗透率不足50%
燃油车没有垮

“一到过年就吹牛逼,刚过完年就翻白眼。”
这是今年年初时,我看到的一个关于国内燃油车销量的评论。然而实际上,从上半年整体销量来看,新能源车型的渗透率依然没能超过50%。
今年阳历1月,也就是受到春节假期影响最大的月份,新能源渗透率一度跌落到38.37%,之后这个数字迅速回升,3月份就重新回到了50%以上,达到了51.5%。不过在之后的第二季度,新能源渗透率并没有实现很多人预期中的持续上涨。
4月份51.57%、5月份51.59%、6月份51.76%,从3月到6月,新能源渗透率仅仅增长了0.26个百分点,而早在去年8月份,新能源渗透率就已经首次超越51%。从上半年的累计数据来看,新能源渗透率为49.06%,依然没能突破50%。

细化到单一车型的话,新能源车确实要比燃油车更亮眼。今年上半年销量最高的单一车型是吉利星愿,累计上险量达到了19.9万辆,而销量最高的燃油车朗逸,上半年累计上险量14万辆,两者差了将近5万辆。
除此之外,Model Y、海鸥、宏光MINI、秦PLUS,乃至小米SU7,每款车的销量都超过了燃油类别中最畅销的朗逸。上半年累计销量超过10万辆的新能源车,总计有8款,而超过10万辆的燃油车,为5款。

不过我们换个角度,看上半年销量Top 20的话,上榜的燃油车有9款,和新能源车型的11款的差距并不算很大。而在Top 20之外,稳定月销万辆左右的燃油车,实际上还是要高于新能源车。
舆论声量方面,燃油车早已经被边缘化,但是在真实的销量方面,燃油车稳住了自己的半壁江山。从历史的角度看,新能源与燃油车的较量,或许不是百万雄狮过大江,而更可能是南北休战三八线。
自主品牌
说起来,直到5月份,国内乘用车市场总体的累计上险量,同比增幅还只有5.29%,和全国GDP的增速匹配。仅仅一个月后,上半年的累计增幅就达到了8.08%,接近3个百分点的提升,靠的就是6月份,全国车市高达20.98%的同比大涨。
也就是说,各车企6月份同比增幅需要达到20%以上,才算是跟上市场的整体步伐。
前两个月表现平平的比亚迪,6月份总算是达到了整体增速以上,上险量总计33.8万辆,同比增长了22.6%。其中占比最大的比亚迪品牌,6月销量30.8万辆,17.01%的同比增幅还是稍稍落后行业平均。

6月份的最大功臣,是方程豹品牌,当月销量1.83万辆,同比暴涨6倍以上,其中钛3在6月份首次破万,达到了1.18万辆,一款车就贡献了方程豹64%的销量。销量层面,这对方程豹当然是件好事,但钛3的价格区间全部在20万元以下,这就进一步凸显了比亚迪高端突破的瓶颈。
整个上半年,比亚迪累计上险量156.2万辆,同比增长了14.53%。以厂商公布的全球范围的销量看,比亚迪上半年累计214.6万辆,而此前比亚迪对今年设定的销量目标,是550万辆,如果要达成目标,比亚迪下半年要比上半年多卖120万辆。
论同比增幅的话,6月份的吉利依然遥遥领先行业平均,达到了73.26%,5个品牌总计21.2万辆。而在今年上半年,吉利国内上险量已经突破百万辆,达到了106.6万辆,在整体8%增长的市场中,实现了47.6%的增幅。

如此高的增速,可以说都是由银河品牌贡献的,上半年吉利银河累计上险量37.5万辆,同比增长了4.3倍,同期极氪同比下滑了0.63%,领克增长15.64%,而销量基盘最大的吉利品牌,虽然以燃油车为主,但增幅依然达到9.94%,超过了行业平均。
前几个月一直被奇瑞死死咬住的长安,6月份总算是拉开了差距,长安5个品牌6月总销量12万辆,同比增幅达到了42.5%,大幅超过了奇瑞24%的增幅。这让长安一下子就扭转了前五个月累计下滑的态势,上半年总销量同比小涨了3.33%。
和吉利相比,长安的新能源品牌一方面没能实现翻倍式地暴增,另一方面主品牌长安没能保住份额,上半年累计销量34.3万辆,占长安集团总销量的55%,同比下滑了10.47%,这就直接导致长安集团整体落后于行业水平。
不过6月份长安各个品牌都实现了大幅上涨,如果这个趋势能够持续,那么下半年的长安,还是能够摆脱奇瑞的纠缠,继续坐稳自己自主第三的位置。
合资品牌
今年上半年,合资阵营各品牌基本分三个情况,一种是销量实现和整体市场同步的增长,保住了自己的市场份额;一种是销量同比面前保持正增长,但份额出现下滑;第三种则是销量、份额都遭遇大幅下滑。
销量最高的大众品牌属于第二种,今年上半年累计上险量93.5万辆,同比微增了0.57%,其中上汽大众同比增长3.08%,一汽大众下滑3.29%,南北大众上半年累计销量,相差了8万辆。
从单月来看,上汽大众目前的势头明显更好,6月份销量9.88万辆,同比增长了33.68%,已经超越了市场的整体增幅。

丰田品牌属于上面说的第一种情况,南北丰田上半年累计上险量72万辆,同比增长了8.48%,小幅超越了市场的整体增幅。不过10月份丰田品牌的增幅只有10.77%,接下来的下半年,丰田能否跟上市场步伐,还需要观察。
本田品牌的颓势,在今年进一步凸显。上半年广本、东本总销量31.9万辆,同比下滑了24.85%,销量规模已经不足丰田的一半,且两家合资公司同步下滑,上半年跌幅分别为25.53%和24.08%。
放在中国品牌里,本田品牌的规模已经不及奇瑞、五菱,勉强超过了长城汽车,按照这个趋势下去,本田在中国很快就会变成一个相对小众的品牌。

日产情况也并不比本田要强,上半年累计销量21.4万辆,同比跌幅达到了27.36%,不过6月份东风日产实现了难得的正增长,前两个月上海的纯电轿车N7,6月份上险量达到了6199辆,销量贡献有限,但对提升日产的士气非常关键。
最后是上汽别克,上半年累计销量19.3万辆,规模不大,但同比实现了8.83%的增长,6月份增幅更是达到了46%,别克品牌似乎已经实现了触底反弹。不久之后,别克将推出全新的Electra L7增程轿车,这款以中国平台、技术为主的车型,会给别克带来怎样的改变,指的期待。
豪华品牌
到了6月份,整个传统豪华品牌阵营,除了雷克萨斯之外,基本还是一片惨跌。
第一梯队的BBA,加上国产和进口车型,上半年的累计销量同比跌幅都超过了10%,其中宝马跌幅最大,为19.62%,奥迪和奔驰分别下滑了15.21%和13.54%。
雷克萨斯上半年累计销量8.9万辆,同比增长了1.36%,是豪华品牌里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但是对比全国范围8%的同比增长,雷克萨斯显然也没能避免市场份额的下滑。
二线品牌里,沃尔沃的情况算是比较乐观的,上半年累计销量6.7万辆,明显超过了凯迪拉克的5万辆,且沃尔沃8.68%的同比跌幅,也比凯迪拉克的19.25%下滑要好一些。
今年上半年,BBA加上雷克萨斯、沃尔沃和凯迪拉克的总销量,为107.4万辆,而理想、鸿蒙智行、小米、小鹏和蔚来五个新势力品牌,总销量已经达到86.6万辆,再加上极氪、腾势、方程豹、阿维塔等高端新能源品牌,中国高端新能源品牌的销量,在20万元以上的市场中,份额已经看齐、甚至超越了传统豪华品牌。
新势力品牌
新势力阵营里,零跑宣称其交付量拿下了上半年的第一名,不过以上险量来看,上半年拿下第一的是理想,总计20.8万辆,第二名是小鹏,累计17.96万辆,零跑只能排在第三,为17.8万辆。
而如果把鸿蒙智行看作整体的话,其上半年累计上险量也超过了20万辆,几乎和理想持平。

以上是上半年的整体情况,如果看最近的6月份,拿下新势力阵营单一品牌冠军的,是问界,M8当月上险量突破2万辆,再加上强势的M9,问界品牌6月销量达到了4.4万辆,不但超越了零跑的4.05万辆,也把3.58万辆的理想拉开了一大截。
纵向和自己对比的话,今年上半年收获最大的还是小鹏,累计销量同比增长了2.6倍,零跑的增幅为1.18倍,而理想和鸿蒙智行,上半年总体分别只增长了7.59%和5.36%。

蔚来的情况有点复杂,以公司层面看,蔚来上半年累计销量达到11.7万辆,同比增长了36%,看起来势头不错,但这主要是得到了乐道、萤火虫两个新品牌的加持。单看蔚来品牌的话,上半年累计销量只有7.6万辆,同比下滑了11%,6月份蔚来品牌跌幅更大,达到31%。
蔚来的未来究竟如何,很大程度上,就要看即将上市的乐道L90到底表现如何了。
今年上半年,小米YU7正式上市,但还没有真正批量交付,以SU7这一款车,小米上半年实现了15.8万辆的销量,已经快要赶上零跑、小鹏整体的销量。
最后是特斯拉,这是新势力阵营唯一公司层面遭遇下滑的,上半年上险量26.5万辆,同比下滑5.9%。虽然上半年依然稳居新势力第一,但按这个趋势下去,全年能不能保住第一,就很有悬念了。
总结
回顾完了2025上半年的中国车市后,我脑子里浮现出了一个字——乱。
此前几年中国车市有三条清晰的主线,就是自主反超合资、新能源逆袭燃油车,以及比亚迪的崛起。而在今年上半年,新能源与燃油车继续僵持,比亚迪增势放缓,吉利蓄势夺权,丰田、日产新能源初见成效。
除此之外,问界M8、M9压制理想,小米SU7单车反超Model 3,特斯拉首次真正下滑。中国车市的重构依然在继续,但是重构秩序的推动者,已经在悄然转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