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各位老铁,今儿个咱聊个硬核的。
上海进博会那地儿,每年都跟神仙打架似的,各种黑科技亮瞎眼。
但今年,特斯拉扔出来的这个“王炸”——Cybercab,直接把场子给炸了。
怎么形容呢?
就像你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有人告诉你,以后火锅底料能自动飞你嘴里,连筷子都不用了。
这车一出来,我朋友圈里搞汽车的、搞科技的,还有纯看热闹的,瞬间就分成了三派。
一派是“未来已来”的欢呼者,恨不得立马下单,体验一把躺平出行;另一派是“我信你个鬼”的怀疑论者,脑子里全是《终结者》的画面,觉得方向盘才是人类最后的倔强;还有一派,就是我这样的,嘴上说着“有点意思”,心里却盘算着这玩意儿到底靠不靠谱。
说实话,第一眼看见这车,我脑子里蹦出来的不是“科技感”,而是“这玩意儿咋开?”
没方向盘,没油门刹车,连后生镜都给你省了,整个一移动的玻璃盒子。
特斯拉的工作人员倒是一脸淡定,跟我们解释:“哥,这不是辅助驾驶,这是L5级别的完全无人驾驶。”
好家伙,一步到位了。
他们还甩出个数据,说这车在北美加州和德州已经跑了快200万公里的载人测试。
200万公里,听着挺吓人,换算一下,差不多能绕地球50圈了。
这数据就像学霸给你看他的满分卷子,看起来无懈可击,但你总想问一句:“哥们儿,你这是在普通班考的,还是在火箭班考的?”
毕竟,加州和德州那些地广人稀的大直道,跟咱们晚高峰的北京西直门、上海延安路高架能是一个概念吗?
这就好比一个在新手村打了200万只史莱姆的顶级玩家,你突然把他扔到最终BOSS面前,说:“上吧,你经验值够了。”
他自己心里都得犯嘀咕。
路况的复杂性,可不是简单的1+1=2。
一个突然窜出来的外卖小哥,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鬼探头”,甚至是一个被风吹到马路中间的塑料袋,都可能让AI的CPU瞬间过载。
当然,马斯克这老哥从来不按常理出牌。
他搞这玩意儿,压根就不是想卖给你我当私家车。
他的野心是组建一个庞大的无人驾驶网约车队。
你想想,未来的某一天,你手机上点一下,一辆空无一人的Cybercab就悄无声息地滑到你面前,车门一开,请你上座。
没有司机跟你尬聊,不用担心他绕路,更不用听他吐槽上一个乘客有多奇葩。
这场景,对于社恐患者来说,简直是天堂。
可问题又来了。
当车里只剩下你和一堆冰冷的传感器、处理器时,那种把生命完全交托给机器的感觉,你真的能心安理得吗?
我们人类,有时候就是这么矛盾的生物。
我们一边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一边又对它抱有最原始的恐惧。
就像我们依赖导航,但真走到陌生的小路,还是会下意识地看看路牌,问问路人。
这是一种根植于基因里的不安全感。
说到底,`特斯拉Cybercab`这次在`上海进博会`的亮相,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肌肉秀”。
它秀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特斯拉对未来出行方式的一种定义权。
它在告诉全世界:别争了,未来的规矩,我来定。
但这规矩能不能服众,关键还得看“安全”这两个字怎么写。
那200万公里的测试数据,是起点,绝不是终点。
从测试场到真正的城市开放道路,中间隔着的,是一条由无数突发状况、极端天气和复杂人心铺成的鸿沟。
`无人驾驶`技术要跨过去,就得在泥潭里摸爬滚打,把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都经历一遍,甚至付出代价。
所以啊,咱们普通人看待这“无方向盘神车”,不妨多一点耐心,少一点盲从或恐慌。
它就像一个天赋异禀但性格古怪的少年,未来可期,但也可能闯祸。
至于它到底能不能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什么时候能让我们放心地把老婆孩子送上车?
这个问题,恐怕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你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