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豹05dmi直接上市了,没搞啥发布会,挺低调的。其实说白了,就是把秦plus那个128公里纯电续航的版本,换个壳拿出来卖,起步价79800元,挺接地气的。感觉神仙打架的明年购置税减免政策,这车倒是刚刚好凑个整。
我跟销售那边随口打听了下,他们态度挺明确——这版本续航够日常通勤用,一周基本一充没啥问题。我心想,这128公里咋算也够咱们城市通勤了吧,毕竟多数人都不像我,周末非得跑好几百公里。之前至少120公里以下的混动车,在咱市场上还能见见身影,现在看怕是要走远了。毕竟新能源电池技术升级,新规猛催着车企得升级产品线,低续航那波混动车哪还敢放着卖?(猜测,具体影响谁能说清)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年底清仓秦、宋、海豹那些续航不达标的系列的时候,那些车型至少还能在渠道卖个小安慰侠,结果现在干脆全换海豹05来接替,整合力度挺大。对了,智驾什么的,这版本完全没配,不适合讲究自动辅助操作体验的朋友。听修理工兄弟说,自动驾驶模块那块成本贵,还影响供应链节奏,可能也得挑客户来卖。
有朋友问我:那海狮06怎么样?我看外观和配置挺均衡的,不像海豹05那么单纯的工具车。我私心也觉得,06外形更顺眼些,配置也丰富点。不过海豹05的逻辑是,做低成本刚需,突出性价比,省去花里胡哨,走量儿,符合那种买车不用花里胡哨,拼实操的心态。
说到价格,79800起步,对于定位明年购置税减免的大背景来说,差不多是最合适的档位。刚算了笔头,按目前纯电车型电耗和充电价格,单纯日常通勤,基本每公里电费顶多两毛多。也就是说,假设每周充1次,半年下来电费才几百块,倒是挺省心。
不过我咱们行业的一个老惯,先上一个工具版,后面慢慢推改款升级款,就像秦plus那样。外行看着海豹05和秦plus有点换壳的味儿,但实际上研发侧那叫一个复杂。供应链上,不只是换几个标地事儿,整个电池包、集成系统还得适应新车型定位和成本控制,(这里先按下不表)总之得避免成本暴涨,一分钱一分货。
刚才我和一个在渠道挂职的老铁聊天,人家有点嫌麻烦,你看这车没智驾,虽说价格诱人,但客户不都是在望着自动辅助的?这市场口味变快,海豹05是想抓住保守型用户,毕竟还得跟隔壁比亚迪那些有智能配置的混动竞争。
而且,整个供应链上,压缩成本意味着在原材料上涨期对厂家压力山大。研发那堆精细活,不可能一味降成本,否则产品体验拉得太远,口碑立马掉,还不如别上的好。用生活比喻吧,做车就像做饭,材料差了味道肯定不行,哪怕配料表写着同样的名字。所以这换壳听着简单,实际上是供应链和研发之间复杂的拉锯。
再说说同价位的同类车,对比一下。比如比亚迪宋Plus DM-i,那个综合配置高一点,续航也能覆盖150公里左右,但价格动辄十万起步。海豹05更像快餐版,用量化精准的续航需求换来切实价格优势。选哪个,和你到底是想省钱多点,还是配置稍好留心智能驾驶越级体验,有很大关系。
顺便说,我刚才也翻了下相册,发现我去年年底参加的那个车展里的海豹05模型,雕塑线条还挺吸引人,没想到正式车上市倒是没啥多余的宣传,挺反常。一般这种换代车,厂家还都得搞点仪式感,营造点新鲜感呢。可能是在用简约即是美式策略?还是实打实想省营销预算?不确定。
跑题了,讲回来。冬天来了,电动车续航缩水一直是痛点。128公里的纯电续航,对平均通勤族够用没?你们身边用纯电短续航车的朋友,冬季用车感受咋样?真的不必买那个所有续航都拉满的版本吗?问问你们身边堵车、跑高速用车的朋友,他们愿意牺牲点续航换这价位优势吗?
还有个问题,就是以后120公里以下续航的混动车会不会像曾经的1.5T自然吸气发动机那样,渐渐被边缘化。是不是再多的政策驱动,也阻挡不了用户对更高续航和更好智能的需求?(我还没细想过)
最后提醒一句,等明年那些更高续航版本的海豹05加强版或者甚至06换代车型,如果还能维持在个位数几十万区间,那就得看厂家怎么调配供应链和研发资源了——这波市场竞争不亚于当年秦PLUS刚出场时的那一轮混战。
你抓不抓这个刚好够用的市场,取决于你对买车到底想省钱还是想舒服的权衡。你怎么看?是不是我抓的这份逻辑,有啥忽略的?我理解肯定有坑,毕竟行业复杂,咱们聊着玩儿。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