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车市变化,日本品牌份额下降,企业面临挑战

午夜,一间会议室里,三个西装笔挺的人正盯着屏幕上的红色数字。

空气里弥漫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紧绷——像刑侦剧里的审讯室,却没人出声,只剩下笔记本电脑的风扇声和偶尔的屏幕亮度变化。

日本某车企的高管们,在深夜复盘刚刚发布的财报,咖啡已经冷了,报告纸张堆成乱麻。

亏损、关税、市场萎缩,这些词像钉子一样钉在每个人的脑子里。

中美车市变化,日本品牌份额下降,企业面临挑战-有驾

每个人都像是在等一个判决,实际上,他们已经知道了结局。

如果你是他们,会不会在心里默默算一笔账?

“还能撑多久?”“美国那边的关税,会突然再来一刀吗?”“中国的销量,还会继续跌吗?”旁观者很容易觉得,这是一场注定的败局——但在局中人角度,每一根神经都在想办法多熬一阵。

毕竟,没人想成为下一个被写进“公司史”的倒霉CEO。

把镜头拉远,2025财年,日系三大车企丰田、本田、日产,面对的压力大到可以让人怀疑,这些名字还能不能撑起“世界汽车巨头”的招牌。

美国加征关税,从2.5%猛涨到27.5%,然后又一刀砍到15%,像过山车一样折磨着他们的神经系统。

期间,大部分时间关税都在高位,简直像是被按在水下,不时被提起来喘口气,再次摁下去。

中国市场也没给面子。

新能源大潮卷过,日系车的油耗优势失效,智能化变成新战场——但这群老玩家,转身慢得像在水中游泳。

市场份额从巅峰的24.1%,掉到2025年只剩11.6%。

“老旧”成了新的标签,曾经的思域、飞度、雅阁也在销量榜上逐渐消失。

而东南亚,那片日系车曾经的自留地,被中国品牌蚕食,份额从80%跌到了62%,连地头蛇都要开始学外来的新玩法。

丰田还算幸运。

全球营收增长了8%,归母净利润甚至大增62%,但稍微扒一扒数据,发现这些增长大多靠投资收益、资产处置,跟汽车主业关系不大。

营业利润呢?

三个季度连跌,最新一季骤降27%,低于市场预期,日股也应声下跌,最大跌幅超过5%。

本田的日子更难。

中美车市变化,日本品牌份额下降,企业面临挑战-有驾

营收下滑,营业利润大跌25%,归母净利润缩了37%。

摩托车业务还顶得住,但汽车业务连续两季亏损,直接拖了整体业绩后腿。

日产就不提了,亏损是日常,连总部大楼都卖了补血。

高管无奈地坦白:“现金流撑不过一年。”这种坦诚,在日本企业里,其实挺罕见。

专业角度看,这一波危机不是偶然。

美国市场一直是日系车企的利润奶牛。

丰田在北美营收占了40%,本田和日产甚至超过一半。

关税一刀切下来,大家想保持价格竞争力,不敢涨价,只能自己扛。

结果就是,利润被关税吞掉一大块。

数据就像“现场血迹”——日系车企半年间因关税,合计损失高达1.5万亿日元。

整个2026财年,预计冲击要到2.5万亿日元。

大家都选择“自我牺牲”,宁可不加价,咬牙把出口价格压低,想守住市场份额。

结果呢?

利润越压越薄,谁都不敢第一个松手。

中国市场是第二刀。

新能源、智能化、用户体验,这些词变成新通行证。

日系车起步不算晚,战略也有,但实际动作慢如蜗牛。

本田“烨”系列叫好不叫座,新能源占比不到1%,后续车型无限期搁置。

中美车市变化,日本品牌份额下降,企业面临挑战-有驾

连本田自己都承认:“我们成本竞争力不够,自动驾驶也落后。”日产的新能源也是靠N7和N6两款救场,还是中国团队主导研发。

丰田稍好,推了铂智3X、RCE制度赋权中国团队,销量有起色,但纯电车型仍不多。

整体新能源占比,还在个位数徘徊。

东南亚市场也不再平静。

普华永道的数据摆在那儿,日系三巨头份额从80%跌到62%。

中国车企像切蛋糕一样蚕食传统优势地盘。

专业人士一针见血:“纯电动车型少,日系车在东南亚和欧洲都会被中国电动车冲击得更厉害。”说白了,守株待兔的时代过去了,谁还等着你慢慢转型?

于是,印度成了新的希望。

丰田准备投资30亿美元扩建工厂,计划年产能冲到百万级,份额提升到10%。

本田则把印度列为全球三大市场之一,还专门开发了“印度轴心”的战略车型。

其实,铃木早就把印度当成主战场。

印度市场没有中国车企的激烈竞争,政策上也对中国品牌设置了隐形门槛。

日系车的小型、价格优势,刚好对印度胃口。

这里或许能让他们缓口气,但某种程度上,这更像是避风港,而不是长期乐园。

说到这儿,不免有点职业自嘲。

汽车行业的分析师,最怕的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企业高管们会在报告会上说,“我们在努力转型”、“会加大新能源投入”。

中美车市变化,日本品牌份额下降,企业面临挑战-有驾

但落到实处,研发预算一缩再缩,战略目标一降再降,新能源销量还是个位数。

“创新”这个词,最后变成PPT上的装饰。

就像医生对着早期肿瘤说“积极治疗”,但明知道药效有限,大家都在等奇迹降临。

再来点冷峻幽默。

卖总部大楼救急,其实挺符合日本企业惯性——面对困境,先自我割肉,不敢高调求变。

日系车企的危机管理,像是切腹仪式,把痛苦收敛在礼仪和秩序里。

但资本市场可不管这一套,股价砸下来,没有情面可讲。

理性推演,是不是还有别的路?

市场份额、技术突破、战略转型,这些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像搬砖。

中国车企电动化、智能化的进步,某种程度上是“赌对了赛道”。

日系车企要想逆转,必须从“跟随者”变成“挑战者”,但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组织、文化和战略的整体大手术。

印度市场能否成为巨大突破口,还是仅仅延长“缓刑”?

没人能打包票。

最后,回到那个会议室。

深夜的高管们,看着数据发呆,或许也在想:“我们还能扛多久?”但市场不会等人,关税政策、用户偏好、技术变革,全都像定时炸弹埋在脚下。

日系车企,曾经以稳定和可靠著称,如今却被变化的洪流推着走。

我的问题很简单:在技术革命和全球竞争的夹缝里,老牌企业到底要靠什么才能活下去?

是坚守传统,还是彻底重塑?

如果你是那个会议室里的人,会选择哪条路?

答案,或许没人能说得准。

而汽车这个行业,永远都在下一个路口等着新的故事和新的幸存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