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轮轴比”翻车,暴露了车圈一个老毛病:爱造词,不爱量尺

最近,小米YU7的发布会余温还没散,就被丰田高管赵东泼了盆冷水。原本小米把“3倍轮轴比”当成核心卖点,说这是百年豪车的设计精髓,既显低趴运动,又能提升碰撞安全性。结果赵东直接拆招:按照小米自己PPT上的示意图,实际比例是4倍,不是3倍。

更关键的是,他还指出,“轮轴比”这个说法,在专业汽车工程领域里根本不存在。这就好比你跟人说“我这道菜用的是5倍黄金比例盐”,结果厨师长翻翻教材告诉你,这个调味法没这回事。

小米“轮轴比”翻车,暴露了车圈一个老毛病:爱造词,不爱量尺-有驾

什么是“轮轴比”?

虽然它不是标准术语,但原理很简单——就是车轮直径和轴距的比例。比例越小,车看起来就越修长低趴,越像豪车。但这个比例的计算并不难,量个轴距、量个轮胎直径就行,所以算错就很难让人接受。

我自己在4S店干销售那几年,厂家给的产品手册里偶尔也会有类似“数据与实车不符”的情况,比如标着百公里加速6.9秒,我们自己测是7.3秒。差距虽然不大,但要是遇到懂车的客户,一追问,销售话术就容易崩。数据一旦被抓包不准,客户对品牌的信任度会直线下降。

这次小米的尴尬,还不止在自己被点名。赵东还爆料,不止小米,几家跟风喊“3倍轮轴比”的车企也全抄错了。可见有些宣传不是基于严谨验证,而是“别人咋写我也咋抄”,连尺子都懒得拿出来。

为什么这种事很致命?

首先,数据是技术的门面。外观设计、驾驶体验,这些都是感性认知,但尺寸比例、安全指标,一旦说错,就是理性层面的硬伤。尤其是新势力品牌,还在建立信誉期,更应该谨慎。

其次,消费者越来越聪明。车圈自媒体、测评视频满天飞,真要想验证一个比例,分分钟能找出证据。数据造词翻车的成本,远比十年前高得多。

最后,这种“自创概念”一旦失准,很难再当卖点复用。下次你再提“轮轴比”,别人第一反应可能就是“上次不是算错了吗?”

小米“轮轴比”翻车,暴露了车圈一个老毛病:爱造词,不爱量尺-有驾

我个人的建议:

• 新名词、新卖点可以有,但必须先在研发和设计部门走一遍严谨验证流程。

• 数据要自证,而不是依赖“同行怎么说我就怎么说”。

• 如果要打豪车设计的标签,可以直接说轴距、轮径、前悬后悬这些真实参数,让懂车的人一眼就能判断。

营销是车企的“前锋”,能吸引关注;但技术才是“后防”,决定能不能长期赢。造词没问题,关键是先把自己算服了,再去说服别人。毕竟,在车圈里,花几分钟拿个卷尺,能省下几百万的公关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