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到黄山,太阳还没升起来,我还在车里翻着手机,突然看到一个论坛老哥说:今年的增程车真是逆天了,油耗几乎可以和传统燃油车比了。我心里一动——这是我最近试过的智己LS6带给我的最大感受。刚踩下油门,它的声响和油门反应都很自然,没有那种厚重燃油车的沉闷。
你知道吗?我还记得当时旁边的修理工笑着说:这个增程器,听着比我那旧摩托还平顺。(这段先按下不表)他说这话时,我心里其实在想,增程系统怎么做到这么平滑?是不是就像我们把电动牙刷调到静音档一样,圈养在车里,细腻且没有震动感。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LS6的核心亮点除了增程系统,我还发现他底盘配置也特别有料。灵蜥数字底盘,说白了就是轮子上的智商。开起来就觉得很稳,就像给车装了个定海神针:弯道悬架自动外倾,车身依然挺直。盘山公路上,那场景,像在玩一款极限赛车游戏,手指一点,车就稳稳拐弯,只是比游戏多了几分真实感。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照片,副驾驶的座椅,居然变成孩子的临时儿童房。这空间不用多说, prob 全家出个远门,后排座椅都能变成床。有个朋友说:二胎爸爸都能躺平。我心想,这行业里,不知道是不是有人提前把MPV的优点全踢在了这辆车上。
可是别搞错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它的续航。450公里纯电,估算在实际通勤中,大概可以跑70%的日常距离吧。高速油耗测得不到6升(样本少,这个数字可能偏保守),如果我自己开的油费算算,大约7.5元/升,单次出行的燃油成本就是40块左右。要是跑全电,电费大概在0.6元每公里左右,也就是说,日常续航其实挺划算。
有个老同事问:你觉得这车比同价那俩车靠谱吗?我犹豫了一下,毕竟市面上那个什么纯电SUV的电池容量一样,续航也是450公里左右,但你知道吗?真正区别还是在细节: LS6的增程系统,油箱和电池的搭配,用生活比喻形容,就像一个厨师同时掌握了中餐和西餐,随机切换,灵活应对。
对比两个同系车型——别的品牌纯电SUV,续航确实相似,可换个角度:它们的充电时间卜卜的,几乎都得1个半小时起跳。而智己LS6的增程系统,如果计划合理,我只在高速休息区插个油瓶子,几分钟搞定。你觉得?这是不是像我们加个油就能跑个够的感觉。
说到这里我得将前面说法收回来一点:增程车的确在平常用起来更灵活,不一定比纯电车节能很多,毕竟油耗在6L上下,算个心算,百公里油钱得快45元(假设7.5/升,油耗6L/100km),比纯电节省一半的费用吗?关键是它解决了——我好朋友老说的续航焦虑。
话里话外,我还在琢磨,到底是不是因为现在电池技术快,不然高速那点电都不够拼。实际上,技术是否真的更新到一定程度,电池能不能变得更安全、更便宜?还是那句话——大部分买车人不会细想这个。
(这段先按下不表)
提几个问题:你们觉得,未来增程系统会被淘汰掉,还是会像燃油车一样,和纯电车共存?这是不是也能说明技术的折中和妥协,在快递到家的时代,车还是要快,还要耐用。
当然啦,试驾个车,不能只用数字说话,真需要亲自开一圈——我开启了那块5K高清驾驶屏,导航变身AR实景,突然感觉车变成了带轮子的阿尔法狗。尤其是在山路上,系统会自动调节悬架硬度,配合电磁悬架轻柔地拧弯。那一刻,我甚至在想,是不是可以把这个技术装到飞天遁地的科幻片里去?
有个细节还让我印象深刻。刚开始我挺嫌麻烦:每次下车还得关空调(这车的智能真的融入生活太多了),后来发现一键关闭空调后,还能在app里远程开启。这是不是未来的家里智能设备的缩影?反正我觉得,关键还是要用起来,能带来直接感受的便利。
你们会不会觉得,汽车未来只会越变越智能——甚至比手机还要懂人?我自己烦恼:要是车越来越智慧,会不会有人开始依赖它,从而失去了驾驶的乐趣?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智能越发强大,万一系统出点问题,谁来担责?这不就是未来的谁买单的问题吗?当然啦,这也是行业未来必须面对的黑天鹅。
行车途中,我还暗暗猜测,很多技术是不是都在暗中合作——供应链那点事,像个拼图游戏:一块变成了别人手里的关键配件,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出什么。比如那次零配件配送,供应商小哥说:这是新货,别瞎搞,它上面刻着‘快递慢点’。我心想,这个笑话听多了,倒也挺像真实的:车企在博弈,拼的是供应链的韧性。
反正开到黄山风景区,心里还在琢磨:这车除了技术,其实更在于它带给我们的便利感和未来感。把一个天都拉得那么近,真难想象,未来的车是不是也会变成随身的助手,帮我提醒下一站要喝水,要买点伴手礼。
回想一下,什么时候我们会不用担心续航、充电,反而在乎驾驶的乐趣和生活的便利?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智能汽车应有的模样。
你们觉得,下一个技术会带来什么意想不到的便利或烦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