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锁运力,再建场站,商用车充电布局的正确顺序

如今,咱们身边开新能源小轿车的朋友是越来越多了,绿色牌照在马路上随处可见,充电桩也像雨后春笋一样在商场、小区的地库里冒了出来。

但大家可能没太注意,那些在公路上奔波忙碌、承担着我们生活物资运输的“大家伙”——商用车,尤其是重型卡车,也正在悄悄地经历一场绿色革命。

越来越多的电动重卡开始上路,那么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摆在了所有人面前:到底是应该先把电动卡车大量推向市场,还是应该先把充电站建得到处都是呢?

这个问题,就像经典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困扰了行业很多年。

先锁运力,再建场站,商用车充电布局的正确顺序-有驾

如果先造车,司机买了车发现没地方充电,那不就成了摆设吗?

可要是先把充电站建好了,结果没几辆电动卡车来用,那巨额的投资不就打了水漂吗?

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和摸索,一条更清晰、更靠谱的路子似乎被我们找到了,那就是别再凭空想象了,跟着实际跑在路上的车走。

简单来说,就是先确定哪里有稳定运行的电动车队,然后再为它们量身定做配套的充电设施。

这种“先锁定运力,再建设场站”的模式,正在成为行业里的共识,也让整个新能源商用车的推广变得更加脚踏实地。

为什么说这种思路更高明呢?

让我们先看看以前的一些做法。

在传统思维里,要建一个充电站,大家首先考虑的是什么?

往往是看这块地皮的电网容不容易接、土地成本高不高、政府有没有相关的规划和补贴。

这些因素当然重要,但它们忽略了最核心的一点:建好的充电站,到底给谁用?

现实情况很骨感,很多地区就是因为事先没有对路上到底有多少车、这些车都往哪跑、在哪停进行精确的计算,导致花大价钱建成的充电站门可罗雀,充电桩的利用率非常低。

先锁运力,再建场站,商用车充电布局的正确顺序-有驾

一天下来可能就几辆车来充,连电费和维护费都挣不回来,更别提收回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建站成本了,投资回报遥遥无期。

特别是对于商用车来说,它们的运行模式和我们日常开的私家车完全不同。

私家车今天想去城东,明天想去城西,路线非常随意。

但商用车是生产工具,它们的任务就是赚钱,所以路线往往非常固定,停靠地点也很集中,而且往返频率很高。

比如说,负责城市配送的那些电动轻卡或者小面包车,它们每天的轨迹基本就是从郊区的某个大型物流园出发,穿梭于城市里的大街小巷,给各个快递点、商超送货,到了晚上再集体返回物流园“休息”。

再比如那些体型庞大的电动重卡,它们的主要活动范围就更明确了,基本就集中在港口码头、大型工厂、矿区、钢铁厂和货物堆场这些地方,干的活儿就是从A点装货,运到B点卸货,然后空车返回A点,日复一日,路线固定得就像工厂的流水线。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会发现,“锁定运力”这个词的精髓所在。

它就像是给这些移动的“用电大户”们安装了一个精准的定位系统。

通过锁定运力,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这个区域有多少辆电动卡车在跑,它们每天的运营高峰和低谷是什么时候,它们在哪里装卸货物,在哪里停靠休息。

掌握了这些宝贵的一手信息,充电设施的布局就从过去“广撒网”式的碰运气,变成了“精准点穴”式的科学规划。

充电站不再是孤零零地建在一个自认为“风水好”的地方,而是像一个贴心的后勤服务站,恰到好处地出现在卡车司机们最需要、也最方便充电的地方。

先锁运力,再建场站,商用车充电布局的正确顺序-有驾

比如,在港口,重卡排队等待装卸集装箱,这个等待时间短则半小时,长则一两个小时,完全可以用来给车辆补电,既不耽误工作,又解决了续航焦虑,简直是一举两得。

这样一来,充电桩的使用率自然就上去了,投资方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也就更有信心继续投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那么,具体要怎么做,才能精准地“锁定运力”,并据此来布局充电设施呢?

这可不是简单地站在路边数一数绿牌卡车的数量就行了,而是一套需要细致调研和科学分析的组合拳。

首先,要找到这些新能源商用车的“聚集地”,也就是它们的核心运营场景。

这就像找蜜蜂要先找到蜂巢一样。

比如说,天津港、苏州港这样的地方,每天有成千上万的集装箱卡车进进出出,昼夜不息,这里就是电动重卡补能需求的“富矿区”。

在新疆、内蒙古那些大型的煤矿和工业园区,用于短途驳运的重卡数量庞大且集中,补能需求非常旺盛。

而在我们城市周边的各种大型物流枢纽、生鲜冷链产业园,则是电动轻卡、微面的大本营,它们在这里集散、分拨,非常适合布局一批分布式的快速充电桩。

甚至,随着技术进步,电动重卡也开始挑战长途干线物流,那么沿途的高速公路服务区,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未来布局重卡充电站的重点区域。

其次,要真正沉下心来,去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和痛点。

你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里看报表,而是要和物流公司的管理者、和每天握着方向盘的一线司机师傅们聊一聊。

先锁运力,再建场站,商用车充电布局的正确顺序-有驾

对于物流企业来说,他们关心的是整个车队的运营效率,比如车辆的续航里程够不够跑一个来回,装卸货的等待时间能不能有效利用起来充电,半路上是否需要增设补能点等等。

而对于个体司机师傅们来说,他们考虑的问题可能更直接:这里的充电价格贵不贵?

充电快不快?

需不需要排长队?

如果一个充电站建在地价昂贵的区域,充电费比油费还高,那司机师傅们肯定会用脚投票,宁愿多跑几公里去更便宜的地方。

所以,了解这些最真实的需求,才能避免好心办坏事,建了站却没人用。

此外,充电设备的选用也必须“量体裁衣”。

给不同的车配不同的“碗筷”。

对于电池容量动辄几百度的重型卡车来说,用普通小轿车的慢充桩给它充电,就像拿个小汤勺给大水缸加水,效率太低了。

因此,像液冷超充这样的大功率充电桩就成了首选。

它能像消防水枪一样,在短时间内为重卡“喂饱”电能,大大缩短了充电等待时间,保障了车辆的出勤率。

先锁运力,再建场站,商用车充电布局的正确顺序-有驾

对于“时间就是金钱”的物流行业而言,这种高效率的设备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前期的市场调研工作更是重中之重。

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查看目标区域内商用车近几个月的行驶轨迹、停靠地点和停留时长,确认是否存在固定的停靠热点。

如果某个区域已经有了一些临时的充电设施,可以去调查它的实际运营数据,看看每天能服务多少辆车,高峰期是否存在排队现象,以此来判断这里的充电需求是否饱和,有没有扩建的必要。

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当地的购车补贴政策、电价政策以及物流企业的长期订单情况,避免因为政策突然有变或者大客户流失,导致好不容易聚集起来的运力突然减少,让充电站的运营陷入困境。

放眼全国,这种“车跟桩走,桩随车动”的智慧布局模式已经不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而是正在各地火热上演的现实。

近期的一系列新闻就是最好的证明。

比如,中国重汽向中远海运交付了首批纯电动重卡,用于打造“京津冀绿色走廊”,这些车辆专门负责京津冀地区与天津港之间的集装箱运输,场景非常固定,配套的补能方案也必然是同步规划的。

在广西藤县,重卡快充站的开业庆典和新能源重卡的交付仪式放在同一天举行,实现了“车到、桩好、马上开跑”的无缝衔接。

苏州港太仓码头的案例则更为典型,新能源重卡投入运营的同时,由专业公司投资建设的超级充电站也同步启用,3台大型柔性共享充电堆带着20个充电桩,一天就能满足超过100车次的充电需求,实现了车辆运营和能源补给的完美结合。

在广袤的新疆,200辆崭新的新能源重卡正式交付投运,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服务于当地几家大型工业企业的中长途运输,需求稳定,运力有保障。

还有在西北地区,远程新能源商用车一次性向头部企业交付了200台电动搅拌车和牵引车,专门用于商砼和砂石料的运输场景,由于合作模式成功,客户在交付现场又追加了300台的新订单。

从东部沿海的繁忙港口,到西部内陆的工业重镇,这一系列生动的案例都在告诉我们,中国在推动商用车电动化这件事上,已经找到了一个非常聪明且务实的解决方案。

这种紧密围绕真实运营场景,将车辆、运力与补能设施深度绑定的模式,不仅有效破解了“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行业难题,更以一种市场化、高效率的方式,实实在在地推动着中国物流运输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这背后,体现的是中国企业的商业智慧和强大的执行力,也为全球新能源商用车的推广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中国样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