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中午,一辆奇瑞风云X3L在999级近乎垂直的台阶上滑落,撞断护栏,停滞两小时。这不是电影特技,而是一场本应展示“极限性能”的公开测试。天门山天梯,平均坡度45°,局部超60°,湿滑狭窄,连进口越野车都鲜少挑战。奇瑞选择在此测试,本想证明技术底气,却因安全绳脱落暴露了更大的风险失控。
这起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也未破坏自然生态,表面看是“有惊无险”。但其背后暴露出的问题远超一次技术失误:企业在公共景区进行高风险测试,是否经过审批?安全预案是否到位?所谓“极限营销”,究竟挑战的是车辆性能,还是公众容忍的底线?
汽车极限测试本不罕见。国家有《道路机动车辆产品检测监督管理规定》,企业需依GB标准进行最高车速、制动、碰撞等测试,且必须在封闭场地或指定路段完成。第三方机构须具备CMA、CNAS资质,确保数据真实可溯。这套体系本为保障安全与公信力而设。但奇瑞此次测试,既非工信部备案的智能网联道路测试,也未见文旅、交通、环保部门的公开审批信息。它更像一场“自我授权”的表演——用公共资源搭台,为企业品牌唱戏。
类似先例并非没有。2018年,路虎曾成功攀爬天门山天梯,创下纪录。但成功不等于合规,更不应成为复制的借口。真正的区别在于:当年路虎的行动是否经过系统审批?是否有应急预案?是否影响游客安全?这些细节从未公开。而奇瑞此次失败,恰恰撕开了行业潜规则的一角——部分车企将“极限挑战”视为流量密码,却将风险外部化给景区、公众与舆论。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高风险营销”正成为行业趋势。2025年7月,理想汽车发布i8与8吨卡车对撞视频,试图证明车身刚性。但测试使用二手卡车、空载状态、完全正面碰撞,严重脱离真实交通场景。东风柳汽公开抗议,中国汽研被迫澄清“仅为非标准试验”。事件最终演变为全网声讨,“活着才有资格谈理想”成热搜话题。安全,本应是底线,却被做成卖点;测试,本应是科学,却被包装成戏剧。
奇瑞在致歉声明中称“对风险预估不足,细节把控存在疏漏”。但这不仅是技术疏漏,更是伦理失守。当企业把公共空间当作营销舞台,把游客通道当作试验跑道,它已越过商业行为的边界。张家界市文旅局回应称“常规活动无需报备”,但如此高风险、高影响的测试,怎能归为“常规”?漠河寒地测试需提前5天向多部门报备,广州智能网联测试需三部门联合审批——为何到了景区,规则就模糊了?
汽车技术的进步值得鼓励,但不应以牺牲公共信任为代价。真正的极限,不在999级台阶之上,而在企业对规则的敬畏之中。若每一次“突破”都伴随护栏断裂、舆论哗然,那所谓的“性能巅峰”,不过是建立在脆弱平衡上的幻象。
营销可以激进,安全不能越界;技术可以炫目,底线必须坚守。否则,下一次断裂的,或许就不只是护栏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