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丰田集团与上海方面成功签署投资协议,明确将在上海金山区打造一座雷克萨斯智能工厂。
这份投资协议的意义不容小觑,其背后蕴含着两大重要意义:
其一,雷克萨斯即将成为继特斯拉之后,第二家以独资形式在上海设立工厂的外国车企。这一举措无疑将进一步夯实我国作为全球新能源产业核心区域的地位。
可以预见到,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汽车企业向中国汇聚,让特朗普妄图仅依靠关税手段,吸引制造业回流美国的美梦彻底破碎。
其二,双方签约的时机极具关注度。当下,特朗普一直叫嚷着要给其他国家减免关税,目的是换取这些国家与美国一同孤立我国的承诺。
美国副总统万斯特意前往印度,承诺转移部分iPhone组装生产线,期望印度能带头,尽快与美国签订新的贸易协议。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节点,日本率先“反水”美国,选择与我国站在一起,豪掷百亿在上海投资建厂。
倘若连日本这个美国最为铁杆的盟友都不买特朗普的账,其他国家的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那么,丰田为何会放弃美国,转而选择我国呢?
首先,丰田自身在新能源转型方面压力巨大。由于在技术发展路径上判断失误,专注研究氢能源技术长达30多年,致使丰田在电动化领域的技术储备匮乏。
当特斯拉仅用18个月就完成上海超级工厂建设时,日本工程师们还在为电池良品率的问题焦头烂额。这种代际差距在2023年通过一组残酷的数据体现出来: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35%,而日本市场的这一比例仍不足10%。
目前,丰田面临着极为尴尬的局面,虽具备生产电动汽车的能力,但成本居高不下,在国际市场中缺乏竞争力。
即便日本企业有奋起直追的决心,然而相关产业链要在日本本土落地生根,至少需要10年时间,这期间的空白期该如何填补呢?
最快捷的过渡方式无疑是在中国建厂,前往全球新能源产业链最为成熟、制造成本最低的地方。
上海金山区所提供的,更是一个现成的电动化生态体系。
宁德时代的电池模组、汇川技术的驱动电机、德赛西威的智能座舱等,在方圆50公里的范围内,汇聚着138家上市零部件企业。
这种“三小时产业圈”的强大优势,能够使丰田的产品开发周期缩短40%,这无疑是其在全球电动车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的最后契机。
据日本经济研究中心测算,在产能相同的情况下,上海的电动车工厂单位生产成本相较于美国要低28%,这还是在关税战之前的数据,如今这一差距估计不止50%。
反观美国,正在对从加拿大、墨西哥进口的汽车零部件加征关税。一位福特汽车的高管曾抱怨道:为了制造一辆完整的汽车,一个零部件最多可能在美国与加拿大之间往返流动6次,每次流动都需缴纳关税,这让企业如何安心生产?丰田同样面临这样的困扰。
其次,日本方面发现,特朗普所要求的,不仅仅是关税调整和投资,还涉及防务、汇率、技术转让等一系列苛刻让步。日本媒体曾评论称,如果全盘接受美国的这些要求,无异于签订第二份《广场协议》。
1985年的《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在三年内升值86%,直接摧毁了日本电子产业的出口竞争力。索尼前高管至今仍将美国要求的“自愿出口限制”视为“经济切腹”之举。
如今特朗普变本加厉,进一步要求日本转让技术、增加驻日美军费用,这种“不平等条约”彻底激怒了日本民众。东海大学教授松田智生愤怒斥责:“所谓的日美同盟,本质上就是主仆关系。”
如果此次向美国屈服,仅汇率这一项,日元每对美元升值10%,丰田从海外赚取的利润就会减少10%。这将导致大量在日本国内无利可图的资本只能流向美国,从而对日本经济造成重创。
这样的后果,日本政府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所以必须进行反击。但由于日本在主权方面存在一定限制,不敢与美国正面冲突,于是加强与我国的合作,成为其为数不多能够增加谈判筹码的选择。借此,日本也在向美国表明:你们并非世界的中心,我们还有其他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