驶向全球:中国汽车如何从“制造”迈向“智造”
中国汽车产业。正站在历史拐点。电动化浪潮席卷全球。智能化赛道风起云涌。我们该如何突围?如何从“量的冠军”迈向“质的标杆”?这不仅关乎技术。更关乎战略。关乎未来十年的产业格局。
01 全球赛场,中国汽车的新位置
数据说明一切。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规模达到585.9万辆。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今年上半年。这一势头延续。出口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
新能源汽车是绝对主力。
上半年新能源出口106万辆。激增75.2%。比亚迪、奇瑞、吉利等品牌。已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行驶。
但我们必须清醒。
全球汽车销量近9400万辆。日本品牌年销高达2400万辆。仅丰田就独占1100万辆。德国、美国仍牢牢占据高端市场。韩国、印度正快速崛起。
我们不再是追随者。
但远未成为引领者。
02 技术突围,从电动化到智能化
电动化只是上半场。
智能化才是终局。
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正加速落地。乘用车组合驾驶辅助渗透率已接近60%。深蓝等品牌携800V高压平台、金钟罩电池系统进入欧洲。并获得欧盟NCAP五星安全评级。
天枢大模型、AR-HUD增强现实系统……软件定义汽车成为新战场。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新车占比将达50%。2035年。各类网联式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将在国内广泛运行。
技术壁垒正在打破。
车规级芯片实现国产化全覆盖。一辆电动车所需的1000余块芯片已基本自主可控。虽然高算力芯片仍在攻坚。但较“十四五”初期已实现质的飞跃。
03 出海升级,从卖产品到建生态
出海模式已彻底改变。
从“产品出海”走向“生态出海”。
比亚迪在巴西建厂。奇瑞平均每29秒就有一辆车驶向海外。长安汽车以“海纳百川”战略推进欧洲本地化研发、制造和服务。上汽甚至组建自有远洋运输船队。从“借船出海”走向“造船出海”。
不是在国外卖车那么简单。
而是研发、生产、供应链、售后全链条落地。建立“中国车型+供应链链接世界汽车产业”的模式。
考验的不仅是产品力。
更是本地化运营能力、文化融合能力、全球资源整合能力。
04 反内卷,从价格战到价值战
行业痛点依然明显。
无序“价格战”、“拉踩式营销”、“网络水军”……严重污染产业生态。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连续发布三项倡议:
•规范企业数据发布。叫停销售周榜单
•规范驾驶辅助宣传。杜绝过度营销
•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为价格战踩刹车
真正的竞争优势最终依靠价值创造。需要从技术创新、产品品质、用户体验、品牌文化等维度发力。质量排名比销量排名更重要。利润排名不如创新排名。
从价格驱动转向价值驱动。
中国汽车才能真正赢得未来。
05 双碳目标,从挑战到机遇
碳中和是全球共同语言。
中国汽车产业碳排放预计2028年达峰。2035年较峰值下降20%以上。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正在建设行业绿色低碳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碳足迹核算研究。为国际互认奠定基础。
这不是负担。
而是新的竞争力。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即将落地。碳足迹将成为国际贸易的隐形门槛。提前布局者将赢得主动。
06 战略建议,未来十年的行动路径
基于产业现状。提出四条建议:
第一,巩固核心技术自主权。
重点突破新型电子电器信息架构、多类别传感器融合感知、车载智能计算平台等共性交叉技术。建立开源开放、资源共享合作机制。
第二,构建全球本地化能力。
不是简单出口。而是与当地企业合资建厂、展开技术合作。实现研发、生产、营销、售后全环节本土化。深入研究目标市场的用户需求、文化习惯和法规体系。
第三,从低碳优势转化为碳话语权。
加快电动化与高效内燃机、氢燃料、合成燃料等多技术路线融合创新。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欧碳足迹互认。
第四,培养全球化汽车人才。
不仅需要工程师。更需要懂本地化运营、国际合规、全球品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构建综合性、立体化的人才体系。
07 结语:通往汽车强国的最后征程
2035年目标明确:
新能源汽车成为主流产品。汽车产业实现电动化转型。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体系基本成熟。形成汽车、交通、能源、城市深度融合生态。
前途光明。
道路曲折。
我们需要——
把市场守住。把技术造硬。把牌子做响。
别再拖后腿。
要保驾护航。
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争。
你准备好了吗?
出发吧。中国汽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