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市暗流涌动!头部车企正筑起一道无法逾越的高墙
今天逛广州车展,雷军所到之处人山人海,成了“行走的流量包”。但如果你只盯着雷军,那就太小瞧这届车展了——中国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没有硝烟的“淘汰赛”,头部格局已初现雏形。
就在2025年,这场淘汰赛已经进入深水区。数据显示,上半年24家上市车企总营收达1.46万亿元,但利润总额仅275.8亿元,整体净利率不到2%。这意味着什么?卖车越来越不赚钱了!
冰火两重天,车企分化达历史极值
当下的汽车行业,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再合适不过。头部与尾部车企的毛利率差距已经扩大至37个百分点,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比亚迪上半年营收3712.8亿元,稳居第一,其规模相当于第二名上汽集团与第三名吉利汽车之和。更令人惊讶的是赛力斯,凭借华为智选模式实现高溢价,一季度毛利率达27.62%,按均价40万元计算,单车利润高达11万元。
而另一边的车企却在苦苦挣扎。蔚来汽车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一季度每卖一辆车净亏损近4万元。广汽集团前三季度巨亏43亿元,创上市以来最差纪录。
“未来5年,90%中国车企将出局”,比亚迪王传福的警告绝非危言耸听。小鹏何小鹏更是预测“10年后,中国市场只剩5家主流车企”。数据不会说谎,这场大洗牌已经拉开帷幕。
技术战取代价格战,智能驾驶成新赛场
2025年上半年,中国车市出现了一个关键转折点:价格战逐渐熄火,技术战正式开场。
经历了长时间的内卷,行业利润率已降至4.3%,低于工业平均水平5.7%。价格战导致车企陷入“增量不增收”的困境,谁也没落得好。
6月份,仅14款车型官宣降价,与峰值时的超百款形成鲜明对比。车企们不再一味降价,转而通过“增配不加价”、旧车置换补贴等方式吸引用户。
与此同时,智能化成为新的竞争焦点。比亚迪全球首发媲美L4级的智能泊车并承诺事故兜底,这种技术自信正成为车企新的护城河。
出海成第二增长曲线,海外溢价显著
当国内市场竞争白热化,出海成为了头部车企的第二增长曲线。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320万辆,同比增长24%,全年有望突破600万辆。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汽车出口已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
比亚迪2025年上半年海外营收980亿元,占总营收的26.4%,而且海外毛利率达21%,高于国内10个百分点。奇瑞汽车成为全球化布局的“隐形冠军”,上半年海外出口量达85万辆,同比增长37%。
相比之下,那些海外拓展滞后的企业,如广汽集团上半年海外营收占比不足5%,只能深陷国内价格战泥潭。
消费者该如何选择?大厂更靠谱!
面对这场残酷的淘汰赛,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该如何选择?
答案是:优先考虑头部品牌。这不仅仅是产品力的考量,更是对售后保障的长期投资。
头部企业依托规模效应,构建了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与配件供应链,维修成本较二三线品牌低30%以上。以比亚迪为例,其售后服务网点超2800家,配件供应周期缩短至48小时内。
反观小众品牌,渠道收缩导致售后网点锐减,部分车型配件需等待数月,维修成本飙升。更重要的是,头部企业在技术迭代、软件更新上的持续投入,保障了车辆的长期价值。
未来属于谁能笑到最后?
那么,在这场淘汰赛中,哪些企业最有可能笑到最后?
从当前趋势看,主要有三大类型:一是全能巨头型,如比亚迪凭借“规模+技术+出海+全产业链”优势;二是生态协同型,如小米汽车依托“用户黏性+AIoT生态+资本实力”;三是细分突围型,如理想汽车聚焦家庭用户,赛力斯借华为赋能高端市场。
行业分析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未来的汽车市场,只有头部玩家与出局者,没有中间地带。”
今天的汽车产业,已经告别了过去的温柔增长,进入了一场没有中场休息的淘汰赛。对于车企来说,唯有持续进化方能生存;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那些“最能赚钱、最敢投入、最懂全球”的企业,才是明智之举。
这场变革的终场哨声还远未吹响,但格局已定,头部企业筑起的高墙,正变得越来越难以逾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