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友们,最近汽车圈可真是热闹非凡,一个做扫地机器人的品牌——追觅,突然宣布要造车了,而且一上来就要对标布加迪、劳斯莱斯库里南,甚至放话要PK理想。 这事儿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天方夜谭? 但追觅就是这么高调,从官宣造车到发布概念车,动作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今天,咱们就从潜在车主的视角,聊聊追觅造车这事儿到底靠不靠谱。
追觅造车的野心,可不是一般的大。 他们一口气规划了五大产品线,几乎覆盖了所有汽车品类和价位。 光是这点,就让人感觉追觅不是来玩玩的,而是真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分一杯羹。 最近发布的概忛车图片,造型酷似布加迪,对开式双蝴蝶门设计,零百加速宣称小于1.8秒,风阻系数低至0.185——这些参数听起来确实诱人,但车友们应该都清楚,概念车和量产车之间往往隔着一条鸿沟。 不少网友调侃这是“AI渲染图”或“PPT造车”,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毕竟,造车不是画图纸,最终还得看实车表现。
追觅的造车路径也与众不同。 他们声称要站在中国制造的巨人肩膀上,利用成熟的电动车供应链,可第一家工厂却设在了德国柏林,紧邻特斯拉的超级工厂。 这个选择有点意思,一方面可能是想借助欧洲的产业链资源,另一方面或许是为了更容易打入海外市场。 但问题来了,中国本土的供应链已经非常成熟,为何舍近求远? 这背后的战略考量,可能涉及到品牌定位、成本控制或是技术合作,具体原因目前还不太清晰。
时间更是追觅面临的一大挑战。 从官宣造车到计划推出首款量产车,只有两年时间。 明年的美国CES展上,对标布加迪的样车就要首发,这个节奏快得让人捏把汗。 新能源车的竞争已经白热化,渗透率过半,后来者的窗口期正在关闭。 追觅这么赶时间,一方面可能是想快速抢占市场,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们的紧迫感。 但造车是场马拉松,不是短跑,过于激进的节奏会不会导致品控问题? 这都是车友们关心的。
技术层面,追觅的想法挺有意思。 他们认为扫地机器人和汽车有共通之处,比如高速数字马达、AI算法和传感器技术,可以迁移到汽车的电驱系统、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上。 这个逻辑听起来没毛病,但车规级产品和消费级产品的标准差距巨大。 扫地机器人在家里转转,环境相对稳定;汽车可是要经历风吹日晒、颠簸路况,智驾系统的容错率更是低得多。 戴森当年也尝试过造车,最终因为成本高、商业化难而放弃。 追觅能否跨过这道技术鸿沟,还需要时间验证。
品牌力是另一个坎。 超豪华车市场讲究的是历史积淀和品牌故事,追觅作为一个新面孔,如何让高端消费者买单? 这可不是光靠参数就能解决的。 车友们买豪车,除了性能,更看重品牌背后的文化认同。 追觅能不能讲出打动人的故事,塑造出高端的品牌形象,将是关键。
资金问题更是绕不开。 蔚来的李斌说过,没400亿别想造车;小米的雷军也透露,造车投入了300亿左右。 追觅虽然去年收入约150亿元,今年上半年表现也不错,但和造车所需的资金相比,还是杯水车薪。 最近他们完成了首轮融资,但金额未公开,后续能否持续输血,还是个未知数。 再加上超豪华车市场小众,很难靠规模降本,资金压力只会更大。
追觅的野心还不止于车。 他们提出了“人、车、家、宇宙”战略,比小米的“人车家”还多了一个维度。 手机、天文望远镜、甚至小行星采矿,这些业务听起来很炫酷,但会不会分散精力? 多线作战的风险不小,小米当年押上全部家底造车,压力巨大;追觅的家底没那么厚,却布局更广,这步棋走得有点险。
车友们,追觅造车的故事充满戏剧性,但从潜在车主的角度看,我们更关心的是实车到底怎么样。 参数再漂亮,概念再炫酷,最终还得回归到驾驶体验、可靠性、售后服务的本质上。 追觅能否在两年内交出令人信服的答卷,咱们拭目以待。 话说回来,如果追觅真能造出一款性能强悍、设计独特的超跑,你会考虑入手吗? 这样的车子,你爱了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