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宣布美厂停用中国零部件,补贴已停却硬切供应链,中国与全球盘局要变?

特斯拉宣布美国工厂全面停用中国零部件、1到2年完成替换,而美国电动车税收抵免已暂停,这一硬切动作让成本、产能和国际关系同时承压

说白了,这是一次超越商业的选择

特斯拉宣布美厂停用中国零部件,补贴已停却硬切供应链,中国与全球盘局要变?-有驾

表面看是迎合政策风向,实则是把自己最稳的那条路给砍了

美国在2024年加码对华关税,要求车企降低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特斯拉这次不仅响应,还是直接把“刹车”踩到底

可现实是,2025年9月30日起联邦不再为电动汽车提供税收抵免,拿补贴的窗口已关

补贴没了,决心却更狠,这背后的算盘值得琢磨

先把硬事实摆在桌上

特斯拉美国工厂宣布停用中国零部件,计划1到2年内完成替换;

此前其储能业务第三季度营收34.2亿美元,同比增长44%,储能电池100%来自宁德时代等中国企业;

上海超级工厂零部件本土化率超过95%,签约本土一级供应商超过400家、60多家进入其全球供应链

特斯拉宣布美厂停用中国零部件,补贴已停却硬切供应链,中国与全球盘局要变?-有驾

一条极致高效的中国供应网络,曾是特斯拉的加速踏板

也不是空喊口号

2025年,特斯拉已与三星电子、LG新能源签署芯片和电池供应协议,主动寻求替代

但电池、热管理、压铸这些核心环节,换供应商不是换灯泡,牵一发是整车的质量、交付和售后

业内人士提到,替代产能的爬坡和验证,需要时间和钱,而且要承受不确定的返工与质量波动

采购会议上常见的那张甘特图,黄色条盯得人不敢眨眼,哪怕是一个热泵阀的延迟,整车就要改测试方案

为什么在补贴暂停后还要“去中国化”?

特斯拉宣布美厂停用中国零部件,补贴已停却硬切供应链,中国与全球盘局要变?-有驾

有分析认为,这是在赌政策回潮、规避未来更严的限制,同时也在给资本市场一个“风险可控”的姿态

更扎心的是,政治的不确定性,逼企业做了最确定的切割

特斯拉首席财务官今年4月就说过,美国关税对能源业务影响过度,公司在寻求中国以外的供应合作

这句话的潜台词很清楚:不换,就可能在美国本土业务里寸步难行

问题来了,供应链不是地理搬家,是长期的工艺磨合

从宁德时代的电池包,到拓普集团的压铸一体化,再到三花智控的热管理系统,这些都是在“极限性价比”与“稳定量产”之间打磨出来的

把这套组合拳拆开,美国、韩国或日本的替代方案未必在两年内同步到位

特斯拉宣布美厂停用中国零部件,补贴已停却硬切供应链,中国与全球盘局要变?-有驾

有业内工程师直言:“不怕贵,就怕不稳”

一个冬季标定不过,把热管理曲线重做,整车交付的Gantt就会被重画

现实的牵绊更复杂

特斯拉中国官网在4月停售Model S和Model X新车,只保留库存与二手选项,有传言是产线调整与策略收缩的组合

上海工厂方面回应属于正常生产安排与维护调试

这意味着中国工厂仍在稳步运转,但美国线的“去中国化”会逼两端标准拉开,协调成本暴增

对消费者会怎样?

特斯拉宣布美厂停用中国零部件,补贴已停却硬切供应链,中国与全球盘局要变?-有驾

短期可能是价格和交付时间的波动,长期则看替代供应链是否站稳

如果电池和热管理的成本抬升,整车价格要么上去,要么配置下探,体验很难两头保

更不妙的是,美国本土市场的补贴没了,终端承压更快,零售端的情绪波动会传回设计和采购环节,形成“快修快改”的工程压力

从行业视角看,这是一次把全球化按下倒带的尝试

中国供应链不仅是低成本,更是标准一致性、响应速度和备货组织能力

当政治把螺丝拧得更紧,产业链就会出现断裂带,效率下降是必然

但中国企业也不会原地等风停,已经在欧洲、日韩等市场加码布局,部分零部件厂甚至把某些工艺线直接搬到海外,绕开关税和原产地限制

美国车企的两难其实已经摊牌

特斯拉宣布美厂停用中国零部件,补贴已停却硬切供应链,中国与全球盘局要变?-有驾

按照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的原设计,北美生产且关键部件本土供应的车型可获7500美元补贴;

如今资金支出暂停,这块最诱人的蛋糕暂时没了

没有补贴,是否还能扛得住替代成本的上行,这个账不会好看

多位知情者反映,一线企业更担心的是产能连续性,补贴是加分项,交付是生存线

特斯拉不是没有备选

与三星、LG的协议在推进,但电池的化学体系、BMS适配、充放策略都要重新验证;

储能项目更是牵涉到电网并接与安全标准,任何改动都得按新的认证流程走

一边是时间表被政策卡住,一边是技术表被工程卡住,双卡态势下速度再快也要换挡

特斯拉宣布美厂停用中国零部件,补贴已停却硬切供应链,中国与全球盘局要变?-有驾

说回中国的影响

“去中国化”短期刺激情绪,长期可能促使中国零部件企业在海外建立更完整的生产与认证链条,产业话语权反而外溢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已在今年表示,反对歧视性政策并敦促美方纠偏;

商务部也启动了世贸争端解决机制的程序

这不是嘴上说说,是合规和规则层面的回击

这次决定最危险的地方在于,它把商业的确定性交给了政治的不确定性

过去十年,特斯拉靠的是“工程效率+供应链协同”,现在变成“政策押注+替代验证”

特斯拉宣布美厂停用中国零部件,补贴已停却硬切供应链,中国与全球盘局要变?-有驾

当制造业被政策强行牵引,企业不是不能活,而是很难快

供应商侧的心态也在变

和几位做热管理与电驱的朋友聊天,他们提到一个细节:以前大家讨论怎么把良率从98%提到99%,现在更关心哪个市场的认证先过、哪个港口能快速通关

这就是供应商的“生存位移”,能力在,但路径被重新规划

如果把这一步看成一次硬重启,代价就是时间、现金和信任

时间用来爬坡,现金用来填坑,信任用来消化波动

真正的考验不是能不能换,而是换完后还能不能以同样的节奏跑赢对手

接下来该盯的,不是口号,而是名单和时间表

特斯拉宣布美厂停用中国零部件,补贴已停却硬切供应链,中国与全球盘局要变?-有驾

业内更关心特斯拉会不会公开替代供应商的清单、哪条产线先量产、储能业务的电池替换进度如何,还有中国供应商的回应速度与海外项目节奏

如果一周内没有清晰的量产计划,市场的焦虑就会变成股价的犹疑,团队的犹疑又会变成工程的保守

这是一场注定要落地的悬念

特斯拉的“去中国化”,会让美国本土更安全,还是让全球产业更疲惫?

答案不会在新闻里出现,它会写在交付清单、售后工单和用户的日常体验里

把话掷地:成本攀升、产能不稳和质量验证三重压力叠加,任何一家车企都不可能毫发无伤

全球汽车产业链这盘棋,没人能独走到底,合作与替换的边界,会被今天的决定重新画一遍

当效率与政策对弈,真正的赢家,往往是能在多条供应线上都跑得顺的那一家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