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均价的车,1小时热销28万台,这数字史无前例了

30万均价的车,1小时热销28万台,这数字史无前例了

30万均价的车,1小时热销28万台,这数字史无前例了-有驾

不到一个小时,28万台订单破了记录。这声音听起来是不是很刺激?

就在前几天,小米YU7正式发布,开售3分钟内大定突破20万台,1小时大定突破28.9万台。按照25.35万元的起步价来算,这可是7300多亿的销售额。说白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就把半年的业绩做完了。

这个成绩确实让人震惊。想想看,一分钟将近5000台车的节奏,比很多品牌一年的销量还要猛。雷军在发布会后也激动地说,"远超预期"。

什么让28万人疯狂下单

真的是太疯狂了。有媒体老师都惊呼:"这是买车还是买白菜?"

说实话,这个火爆程度连小米自己都没想到。雷军在采访时坦言:"我的心情非常紧张,我心里想的是,只要比去年SU7成绩好就行。"结果这订单数量不断往上涨,他自己都发出了"天呐"的感叹。

先说价格。雷军当天表示,昨晚只花了5分钟就做出了决定:要比特斯拉Model Y便宜一万。这个定价策略太狠了,直接打到了Model Y的痛点。25.35万的起步价,确实让很多人心动。

再看产品力。截至目前,小米YU7道路实测里程达到649万公里,工程师开着测试车经历过53℃的吐鲁番,经历过零下41℃的黑河,也抵达过海拔5380米的西藏阿里地区。这种全天候测试,确实让人对品质有信心。

颜值也是个重要因素。小米YU7有九款颜色,其中包含珍珠白、深海蓝、丹霞紫、影青色、流金粉、熔岩橙、宝石绿、寒武岩灰、钛金属色等车色供选择。这么多配色,总有一款能击中你的审美。

更聪明的是,雷军在发布会上两度提到"SU7锁单未交付用户限时改配YU7"。根据知名调研机构杰兰路的测算,小米手中握有至少28万张SU7的大定订单。这个策略既分担了SU7的产能压力,又填充了YU7的订单池,真是一箭双雕。

30万均价的车,1小时热销28万台,这数字史无前例了-有驾

订单背后的暗涌

当然,这些订单里面水分也不少。小米YU7发布会刚结束,"小米YU7"、"小米YU7订单转让"等关键词的热度,就在闲鱼上直线攀升。黄牛在一定程度上对小米的真实订单数量和整体交付秩序产生了实质性的干扰。

现在门店的销售每天工作时间都超过18个小时,火爆程度更是超越了此前首款车型小米SU7发布的盛况。这种疯狂的场面,确实让人想起了当年苹果手机发布时的盛况。

但是等等,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而据最新数据显示,开售18小时后,小米YU7锁单量已经突破24万台。这意味着什么?排队等车的时间会很长很长。

竞争对手坐不住了

这个成绩确实刺激到了不少同行。零跑汽车CEO朱江明坦然承认,YU7 1小时大定30万辆,给零跑汽车带来巨大压力。

更有火药味的是东风日产高管黄照昆,公开发文炮轰小米:YU7三分钟大定20万台,意味着用户交车时间要等待一年以上,任何国家都没有这种愚忠的品牌粉丝。不过这位高管后来也道歉了,说自己言论轻率。

记者现场观察到,理想、蔚来、路特斯等其他车企中高层人员也在现场参与了YU7的发布会,其中理想汽车有2位产线负责人、3位产品线PDT经理参加。这说明大家都在认真研究小米的打法。

交付才是真正的考验

30万均价的车,1小时热销28万台,这数字史无前例了-有驾

说到底,订单只是开始,交付才是真正的挑战。按照当下这惊人的销量趋势,对于那些想提车的朋友来说,要是下手慢了,估计提车得等到明年年底了。

如果你听信了雷军的话,先到门店体验再下定,那你年内大概率是提不上小米YU7的。这种供不应求的局面,确实是甜蜜的烦恼。

现在的问题是,小米的产能能不能跟上?供应链能不能撑住?这些都是接下来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小米YU7的第一张牌,是背靠小米集团的现金流。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总营收1113亿元,经调整净利润107亿元。有钱确实是好事,但造车不是堆钱就能解决的。

这场胜利意味着什么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28万台订单确实改变了一些东西。过去,数不清有多少车企尝试翻越Model Y这座大山。2024年,国内新能源市场曾经掀起"围攻Model Y"的运动,短短一周左右,乐道 L60、极氪 7X、智界 R7等 6 款车型,一同打着对标 Model Y 的旗帜上市。但等尘埃落定,大家发现特斯拉仍稳坐"光明顶"。

但这次不一样了。小米用一个小时的时间证明了,中国品牌完全有能力在高端市场和特斯拉正面竞争。不管最终能交付多少,这个开局已经足够震撼。

痛定思痛后,雷军宣布YU7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在四门的侧横梁、防撞梁上配备2200Mpa的超强度钢;又宣布,小米辅助驾驶HAD数据量已到达1000万Clips,摸到车企自动驾驶一梯队的门槛。

说实话,这个成绩确实让人佩服。但是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能不能把这28万台车顺利交付到用户手中,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不管怎么说,这一个小时的疯狂,注定会被写进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